玩酷网

俄乌大战,让我们彻底认清了俄罗斯!简单来说就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

俄乌大战,让我们彻底认清了俄罗斯!简单来说就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属性,这场战争估计也打不起来。   俄罗斯的国土横跨欧亚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绝大部分土地位于亚洲,可俄罗斯的核心地区,比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始终离欧洲更近。   自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就不遗余力地效仿西方,无论是服装、建筑还是教育体系,都大力“西化”,许多重要的制度、文化、观念,都在彼得一朝被彻底洗牌。   大家熟悉的彼得堡更是直指西方的象征,俄罗斯的精英阶层,尤其是沙皇、贵族和知识分子,历史上对西欧有一种近乎执念的模仿和崇敬。   但地缘现实是残酷的,俄罗斯要的是承认感与归属感,可是欧洲国家对它始终是防范大于接纳,无论是沙皇俄国、苏联时期,还是现代俄罗斯,这份“既想成为欧洲一员,却总被拒之门外”的失落感从没消散过。   被西方包容不彻底,回头看亚洲,却又很难和东方社会打成一片,尽管民族和宗教传统带着浓厚的东方色彩,比如东正教、集体主义、重权威,但这些与中国、日本或中亚国家那种东方文化气质又不是一回事。   说白了,不论身处亚洲还是亚洲以外,俄罗斯总有点像个“外来户”。   这种身份的尴尬不只体现在地理和文化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它的内政外交,每逢国内矛盾激化或者外部环境风云突变时,这种“我们到底属于哪里”的争论便加剧。   保守派认为俄罗斯应该坚持自身的传统和特殊性,甚至把东方的元素加以强化;而自由派则希望能够进一步西化,成为欧洲大家庭的成员。   这两个方向互相拉扯,社会时而向西,时而向东,每次大动荡——比如革命、改革或内外交困的年代,都会唤起这种有关文化归属的大争论。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表现得尤其典型,那段时间俄罗斯曾有一股强烈的“回归西方”冲动,热切希望融入欧美的经济和安全体系。   俄罗斯开放资本市场、大幅改革社会和法律制度,就是想缩短和西方的距离,但冷战时期形成的那种隔阂,并未因时代变迁而真正弥合。   西方对俄罗斯的疑虑和提防始终不变,北约东扩就是最直接的结果,眼看曾经的“兄弟”国家一个个投向西方,俄罗斯不仅没有变成欧洲大家庭中的一员,反而觉得自己被越推越远。   乌克兰危机则是这种矛盾的集中爆发,乌克兰在地缘、历史和民族上都与俄罗斯关系极其密切,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不仅象征着前苏联时代的团结和疆域,更是东斯拉夫文化圈的核心。   如果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加入西欧主导的阵营,俄罗斯心底那种被西方排斥、东方不归的孤独和焦虑感会被无限放大,因此面对乌克兰“西行”的步伐,俄罗斯选择了强硬应对。   换句话说,俄乌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领土、资源或者安全的争夺,更深层的是俄罗斯在东西方之间认同感的爆发。   俄罗斯一直视自己既不是纯粹的欧洲国家,也不愿意只做一个“亚洲大国”,如果简单地把自己归入东方,俄罗斯会觉得失落;可要完全成为西方,其历史、宗教、身份标签又让自己难以彻底割舍原有的一切,于是它选择以最激烈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独特地位。   战事激化的这几年,俄罗斯的政策有时求助东方,加强与中国、印度、伊朗等国家的合作;有时又保持对西方的开放姿态,表现出愿意“沟通和共处”的意愿。   这种摇摆本质上是身份的双重困境:既想要东方的安全感,也不死心西方认同,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国际博弈,而是几百年来国家性格和战略路线上反复拉锯的历史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