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汉宣帝手握实权后,为啥不追尊祖父刘据和父亲刘进为皇帝?这事儿说起来可太绕了,得从法统、人情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慢慢捋。 首先得明确,汉宣帝能坐上皇位,法统上的根儿是从汉昭帝那儿来的。《汉书》写得明明白白,“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昭帝是武帝之后的大宗,宣帝作为戾太子刘据的孙子,本是旁支。当年霍光等人迎立他时,明说了“嗣孝昭皇帝后”,皇太后也下了诏,从礼法上,他等于是过继给了昭帝。这不是宣帝自己能选的,当时霍光为首的大臣多是武昭时期的人,对刘据本就没好感,不认昭帝这脉,他的皇位根本坐不稳。 有人说宣帝是昭帝的“儿子”,其实更像政治上的继承关系。辈分上差着辈呢,昭帝是宣帝的叔祖父,硬要论亲情本就牵强。宣帝自己也没糊涂,上位后尊生父刘进为“皇考”,这已经是在礼法框架内最大的让步了。《孝宣纪》开篇就强调他是“武帝曾孙,戾太子孙”,从没否认过血缘,只是法统上必须认昭帝这一脉。 再说说刘据和刘进的处境。巫蛊之祸里,刘据确实起兵反抗了,不管多冤枉,“子抗父”在古代就是大不敬,这是绕不开的坎。宣帝能给刘据追个“戾”的谥号,已经不容易了——“戾”虽带恶谥意味,但也有“含怨受辱”的意思,算是在法理和人情间找了个平衡。真要追尊为皇帝,等于否定了武帝当年的处置,也打了拥立他的大臣们的脸,政治风险太大。 而且宣帝心里跟祖父、父亲本就没多少感情。他刚出生就遭巫蛊之祸,全家遇害,自己在监狱里靠狱官邴吉照顾才活下来,对刘据、刘进的感情,更多是血缘上的名分,而非实际的亲情。后来他倒是拼命找过亲生母亲的下落,追封了相关人等,可见不是不认亲,只是得分轻重缓急。 有人拿“昭宣中兴”说事儿,觉得昭帝蹭了宣帝的功绩,这就跑偏了。宣帝的成就确实厉害,但他的统治基础是建立在昭帝时期的稳定之上的,法统上的继承关系也摆着。至于说宣帝靠刘据的人脉才活下来,这话没错,但活下来和能当皇帝是两码事,后者更依赖于对武昭法统的继承。 说到底,不追尊刘据和刘进,是宣帝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一边是法理上的正统性,一边是现实中的政治平衡,哪怕手握实权,也不能随心所欲。换作是你,在当时的处境下,会怎么做呢? 汉朝皇帝 汉朝帝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