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6年,由周总理主持废除了尼泊尔在中国西藏地区的特权。为何历史课本中却无法找

1956年,由周总理主持废除了尼泊尔在中国西藏地区的特权。为何历史课本中却无法找到清朝和尼泊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956年,周总理亲手废除了尼泊尔在西藏的特权,结束了一段近百年的不平等历史。可你翻开历史课本,却几乎找不到清朝和尼泊尔签下的那个条约的影子。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得倒回到清朝咸丰年间,也就是19世纪50年代。那时候,清朝正忙着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边疆的事儿也管不过来。西藏这边,有个叫赫特贺的驻藏大臣,算是清廷派去管事儿的。他是个硬骨头,满族出身,懂多门语言,对西藏情况很熟,咸丰皇帝挺信任他。1853年,他被派到拉萨,负责盯着西藏的政务和军事,尽量别出乱子。 另一边,尼泊尔那边的大佬是拉纳家族的江格·巴哈杜尔·拉纳。这家伙通过政变上台,1846年掌控了尼泊尔。他知道尼泊尔国力弱,又被英国捏在手里,所以就想着抱英国大腿,顺便捞点好处。当时英国在印度混得风生水起,尼泊尔不过是它的傀儡国。江格看准了清朝的虚弱,觉得西藏是个软柿子,就想在这儿搞点动作。 1855年,江格派兵越过喜马拉雅山,入侵西藏。藏军虽然拼了命抵抗,但武器落后、人手不够,根本不是尼泊尔军队的对手。赫特贺一看打不过,赶紧向朝廷求援,要3000兵。可清廷哪有余力?太平天国那边正打得热火朝天,只能让他自己想办法。结果,战事僵持不下,清朝不想再耗,决定花钱买和平。 1856年3月24日,清朝和尼泊尔在拉萨签了《藏尼条约》。清廷掏了1.5万两白银,还给了尼泊尔一堆特权,比如在西藏免税、治外法权啥的。赫特贺虽然不情愿,但也没辙,只能硬着头皮签字。这条约一签,清朝在西藏的控制力算是又丢了一块,尼泊尔靠着英国撑腰,在那儿横了好几十年。 后来,1891年,尼泊尔还变本加厉,弄到了驻兵和永久租地的权利。西藏的商路被卡住,税收也没了,普通藏民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段历史,清朝完全是被动挨打的角色,妥协再妥协,特权一点点让出去。 那问题来了,这么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为啥历史课本里几乎没影儿?其实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焦点都在西方列强身上。 中国近代史课本的主线,基本都绕着跟西方列强的斗争转,像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这些,都是重头戏。尼泊尔呢?一个小国,又没啥独立性,背后全是英国的影子。跟英法美日这些大玩家比起来,它的分量太轻了,课本自然就不爱提。而且,教近代史的时候,重点是让大家记住那些“国耻”,尼泊尔这事儿影响力不够大,就被挤到边边角角去了。 第二,背景太复杂,不好讲。 《藏尼条约》不是单纯的清朝和尼泊尔的事儿,背后是英国在使劲。英国通过控制尼泊尔,间接给清朝施压,这其实是场大国博弈。可课本篇幅有限,哪有空细讲这种绕来绕去的背景?要是真写进去,学生还不得看迷糊了。再说,西藏问题本身就敏感,历史上清廷管得松散,这条约又暴露了弱点,讲多了容易让人觉得清朝太窝囊,干脆就淡化处理。 第三,教育有侧重,选择性忽略。 课本不是历史全集,它得挑重点讲。《藏尼条约》虽然是不平等条约,但影响范围主要在西藏,跟全国性的屈辱比起来,显得“局部”了点。加上清朝签的不平等条约多得数不过来,课本不可能全塞进去,只能挑几个典型的,像《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种割地赔款的大事件。至于尼泊尔这块,教育上觉得没必要多费笔墨,就这么被略过了。 这段不平等的历史拖了快一百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翻盘的机会。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跟尼泊尔谈判。这时候中国已经站起来了,不像清朝那样任人宰割。周总理态度很明确:历史遗留的不平等条款,必须清零。尼泊尔那边也不敢硬扛,毕竟新中国的实力摆在那儿。双方一谈,尼泊尔同意废除所有特权,西藏终于摆脱了外来压迫。 这事儿干得漂亮,但课本里还是没细写。可能是因为1956年的重点是中苏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这些大事,废除特权虽然重要,但不算“主线剧情”,就没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