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为何? (信源:红网时刻--左宗棠边疆治理的历史依据和时代价值) 1878 年的天山脚下,寒风卷着黄沙拍打着左宗棠的营帐。当最后一批叛军放下武器,跪地求饶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将军却缓缓抽出了腰间佩刀,刀刃映着残阳,泛着令人胆寒的光。 消息传开,众人震惊。要知道,左宗棠向来以 “仁爱治军” 闻名,他的湘军素有 “不扰百姓、善待降卒” 的规矩。 可这次,面对上万名俘虏,他却下达了 “一个不留” 的死命令。就连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都忍不住劝:“大帅,杀降不祥啊!” 左宗棠背着手望向远方,皱纹里藏着疲惫:“此一时,彼一时。” 原来,这场看似残酷的决定背后,藏着一段惨烈的过往。早在清军西进途中,叛军首领阿古柏便用诈降之计设下埋伏。在达坂城一战,数千湘军将士轻信叛军举白旗投降,放松警惕时,却遭对方突然袭击,被滚烫的沸油浇得死伤惨重。 更令人发指的是,阿古柏的匪帮每到一处,便烧杀抢掠,强迫百姓改信宗教,将无辜孩童训练成杀人工具。一位幸存的士兵曾哭着向左宗棠汇报:“那些贼子把汉人百姓的辫子割下来,串成串挂在城墙上……” 这些暴行彻底激怒了左宗棠。他深知,西域局势复杂,周边列强虎视眈眈,若不展现铁血手段,难以震慑残余势力。当俘虏们被押赴刑场时,当地百姓却自发燃起鞭炮。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说:“左大帅杀的不是人,是吃人的魔鬼!” 原来,这些所谓的 “降卒” 中,有不少是双手沾满百姓鲜血的刽子手。他们今日投降,明日难保不会再次反叛。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的行动更是令人叹服。他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立刻着手重建家园。他将阿古柏的地盘改为学堂,亲自题写匾额 “文光射斗”;又从内地运来桑树苗,教当地百姓种桑养蚕,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 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他带领士兵修复坎儿井,甚至创造性地提出 “井渠结合” 的灌溉方案。一时间,荒芜的戈壁滩上,又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凿井声。 在治理方面,左宗棠力排众议,奏请朝廷在新疆设省。他说:“若不设省,今日平了,明日又乱,百姓何时能安生?” 为了让新疆真正融入中华版图,他推行 “汉化” 政策,鼓励满汉通婚,开办官学教授汉语。 同时,他也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特意修缮了被叛军破坏的清真寺,派人保护古老的壁画和文物。 左宗棠在新疆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他顶着烈日巡视农田,踩着泥泞查看水渠,白发在风沙中凌乱,却始终没有半句怨言。 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拼命,他望着远方的雪山,缓缓道:“我这把老骨头,能为子孙守住一寸疆土,值了!” 如今,新疆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左宗棠当年写下的手谕,字迹苍劲有力。他或许不是个 “仁慈” 的将军,但在维护国家统一、守护百姓安宁这件事上,他用一生践行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誓言。那些看似冷酷的决策背后,藏着的是一位老臣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