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不再峰会有原因 西方媒体报道,欧盟取消中欧高层会,目的是不想惹美国不开心。 可是,昨天,特朗普致信冯德莱恩,对欧关税订在30%,显然,这是欧盟难以承受之重。 尽管特朗普没有把话说死,仍然留出谈判空间,但是这好比冯德莱恩女士热情扑过去,特朗普总统笑一笑闪身了。 欧盟的尴尬处境,本质上是其战略定位模糊的产物。 一方面,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在安全上仍依赖北约,尤其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对美国的军事保护需求有增无减。 这种依赖迫使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不得不考虑美国的脸色,比如此次取消中欧峰会,外界普遍认为是为了避免在 G7 峰会前触怒美国。 另一方面,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 年中欧贸易额达 7830 亿美元,双方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深度远超想象。 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又让欧盟不敢完全倒向美国。 这种 “脚踏两条船” 的策略,在特朗普回归后变得愈发艰难。 特朗普政府的 “美国优先” 政策,不仅针对中国,也将欧盟视为 “薅羊毛” 的对象。 此次 30% 的关税,几乎覆盖欧盟所有主要出口品类,从德国汽车到法国红酒,从荷兰光刻机到意大利奢侈品,无一幸免。 更讽刺的是,欧盟此前为了配合美国对华施压,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 35% 关税,结果却导致中国反制措施直接冲击法国干邑、德国机械等产业。 这种 “损人不利己” 的操作,让欧盟内部裂痕加深 —— 德国工业联合会直言 “关税政策正在摧毁欧洲竞争力”,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公开批评欧盟 “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表面上看,中欧峰会取消是因为贸易分歧,但背后折射的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博弈。 欧盟近年来推行 “战略自主”,试图在绿色和数字领域重塑竞争力,但其《关键原材料法案》《净零工业法案》等政策却遭遇执行困境。 例如,欧盟要求 2030 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占全球 30%,但本土车企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已落后中国 2-3 年,不得不通过加征关税保护市场。 这种 “产业焦虑” 投射到贸易政策上,就变成了对中国产品的百般挑剔:从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参与 500 万欧元以上招标,到要求稀土出口必须附带技术转让条款,种种举措看似 “保护主义”,实则是欧洲产业竞争力下滑的遮羞布。 中国的应对策略则展现出 “精准打击” 的智慧。 针对欧盟的医疗器械限制,中方迅速出台对等措施,将政府采购门槛设为 4500 万元人民币(约合 500 万欧元),直接切断欧盟高端医疗设备的主要出口渠道。 在稀土领域,中方虽强化出口管制,却为西门子、飞利浦等在华欧企开辟 “绿色通道”,既维护产业安全,又避免误伤产业链。 这种 “打七寸” 的反制,让欧盟尝到了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的滋味 —— 法国干邑行业因中国反倾销税损失超 10 亿欧元,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则因稀土供应延迟被迫调整生产线。 面对困局,欧盟内部开始出现反思声音。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近日表示,“德中贸易支撑百万就业”,呼吁欧盟回归务实合作。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直言,“保护主义救不了欧洲,中欧合作才是出路”。 事实上,双方并非没有谈判空间:在电动汽车领域,中欧已就 “最低价格承诺” 重启谈判;在稀土问题上,中方承诺为合规企业加快审批流程。 这些迹象表明,只要欧盟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双方完全可以找到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不过,真正的破局点可能还在美国身上。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本质上是对全球化规则的破坏,最终将损害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如果欧盟继续在中美之间摇摆,不仅会丧失战略自主,还可能沦为美国 “薅羊毛” 的工具。 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所言,“中欧不是对手,而是伙伴”,双方应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上形成合力。 这场 “三角博弈” 的结局尚未尘埃落定,但有一点已经很清楚: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的 “零和游戏” 都注定行不通。 欧盟若想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或许该学学中国太极拳的智慧 —— 以柔克刚,顺势而为,而非硬着头皮 “螳臂当车”。 毕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懂得合作而非对抗的玩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