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打起来,中国沿海被炸了咋办?戴旭上校这句话,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如果中美两国开战,美国有能力把中国的海岸给拆掉,中国也可以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给拆掉,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最多就是向西方转移重心,而美国将失去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 在当前这个大国博弈的时代,中美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美国的一些战略分析家深知,凭其现有实力,要和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并无胜算,毕竟中国的工业产能已是世界之最。因此他们的兵棋推演,常常聚焦于一种“有限战争”:将战火局限在第一岛链,通过封锁、轰炸乃至直接打击中国沿海,制造足够大的损失,来逼迫中国退让。 然而国家间的博弈更像一场牌局。你出一张牌,我就得跟一张,甚至用一张更大的牌“加码”。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当中国沿海城市遭遇打击,又会如何回应?答案其实很清晰:中国必然会打出自己的牌,然后看美国的下一步。 这张牌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美国打击的规模。如果美国的动作只是象征性的挑衅,比如几枚导弹落在人烟稀少的区域,那么中国的反制或许也会相对克制。可能是在日本、韩国或台湾周边海域,展开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用行动划下清晰的红线,传递威慑信号。 这种“斗而不破”的智慧,在南海仁爱礁的对峙中已有体现。菲律宾的小动作总能换来中国海警恰到好处的规制,事态虽有波澜,却始终可控。 可如果美国的打击是蓄意且大规模的,意图直接瘫痪中国沿海经济带,那么中国打出的这张牌,必将石破天惊。届时任何克制都将失去意义。 中国的回应将是直接的军事行动,选项包括但不限于:以雷霆之势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对日韩两国境内的美军基地实施精准打击;甚至动用中程弹道导弹,直击远在太平洋的关岛军事要塞。毕竟,美国在冲绳和关岛的基地,早已在“东风快递”的配送范围之内。 在中国打出这张强硬的牌后,球就踢回了美国脚下。这无疑是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如果美国并不想与中国全面开战,那么面对如此决绝的回应,它很可能会选择收手。 回看过去几十年,从1996年台海危机,到2016年南海仲裁,再到2022年佩洛西窜台,剧本似乎总在重复:美国挑起事端,中国摆出决不退让的强硬姿态和一系列大动作,而美国最终都未再加码,事态随之降温,双方重回“光动口不动手”的互相谴责。 如果美国铁了心要升级,那么在中国做出强硬反击后,它多半会继续加码,最终引爆一场全面战争。其实,袭击他国本土,本身就已是事实上的宣战。现代战争早已不拘泥于形式,俄乌冲突打了近三年,双方也未正式宣战,可谁能否认那不是一场战争?所以当第一枚美国导弹击中中国沿海时,“宣战”就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只是决定这场冲突是局部摩擦,还是全面摊牌。 不过对于一场可能发生的全面战争,中国并非没有底气。军事评论员戴旭的观点一针见血:“如果中美开战,美国有能力把中国的海岸线打烂,但中国也有能力把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彻底拔除。”他认为即使沿海受损,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最多是将发展重心向广阔的西部转移。而美国一旦失去亚太的军事基地和影响力,其全球霸权将即刻瓦解。 从实力上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工业体系,这意味着无与伦比的军工生产潜力。反观美国如今连制造军舰都需要等待中国的零部件,其先进的F-35战斗机故障频发。而在另一边中国的无人机正以“下饺子”的速度量产。 更重要的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看装备,更取决于组织度和意志力。中国的军队组织度举世闻名,而民众心中也憋着一股劲。长期以来倡导和平发展的中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全面打压。一旦本土遭遇攻击,整个社会的战争支持度将是空前的。与其说是民众是否支持,不如说国家一直在努力平抑民族情绪,避免过早卷入大规模冲突。 戴旭的分析看得很透彻,中国西部大开发积累的家底和战略纵深,就是最大的保险。东部的工厂可以迅速向内陆转移,从芯片到火箭,整个体系照样运转。而美国呢?一旦被挤出亚太,欧洲的盟友们恐怕也会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中国需要“搬个家”,而美国却可能连“房子都赔进去”。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美国至今只敢搞些小动作。它那“三板斧”,根本撼动不了中国的根基。大象打架,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只补给跟不上、早已饿肚子的。这场较量拼的不是谁先出拳,而是谁在挨了重拳之后,还能屹立不倒熬到最后。那么作为普通人,是该囤积粮食,还是该学习如何建设防空洞? 这个问题本身或许问错了方向。真正的答案,藏在上述的战略推演中:正因为中国有能力让最坏的局面不会发生,普通人才能安稳地讨论这个问题。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地窖里的罐头,而是来自国家有掀翻牌桌的实力,以及不轻易掀翻牌桌的定力。 信源链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