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00年,姜昆在国外偶遇到已经出家的李娜,出于好奇,也是惋惜,便询问起李娜出家

2000年,姜昆在国外偶遇到已经出家的李娜,出于好奇,也是惋惜,便询问起李娜出家的原因,谁料,李娜的一句话,让他愣在原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姜昆,这位以幽默与智慧著称的曲艺名家,在一次海外旅途中,意外闯入了这片宁静。 他本是漫无目的地游览,却在寺院深处,一个转身的瞬间,目光锁定在一个素衣尼姑的背影上,那份清瘦,那份脱尘的气韵,熟悉得令人心颤。 他出声呼喊吗,身着袈裟的女子缓缓转过身,眉目间早已洗尽铅华,只余一片澄澈与平静。她双手合十,轻声一句“阿弥陀佛”,证实了姜昆心头那份难以置信的猜测,而那个人就是李娜。 上世纪九十年代,你要问谁是歌坛的“大魔王”,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李娜,她那个能跨三个八度的嗓子,简直不是凡人所有。 《青藏高原》一出,直接把华语歌坛的演唱难度拔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把她自己送上了天后的宝座。 可谁都没想到,正当红得发紫的时候,这个扎着简单马尾辫、一脸朴实的河南姑娘,毫无征兆地就“消失”了。 直到几年后,相声演员姜昆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寺庙里,看到一个身穿粗布僧衣、低头在菜地里摘茄子的比丘尼,才解开了这个谜。 他几乎不敢认,眼前这位法号“昌圣”、面色红润、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安然的出家人,居然就是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李娜。 他处于好奇也是惋惜,询问起他出家的原因,谁料,李娜却表示:这里就是她的家,回看她的前半生,就是一个“拼”字,五岁丧父,家境贫寒,为了能读书,她小小年纪就去捡破烂换钱。 好在老天爷赏饭吃,她凭着过人的天赋考进了河南省戏曲学校,十八岁就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可她不满足,1988年,戏曲事业正红火,她却一头扎进了流行乐坛,这一扎,就开启了她“开挂”般的十年。 那十年,李娜成了“影视金曲专业户”,给一百六十多部影视剧唱了两百多首歌,她在录音棚里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为一句歌词能把自己关上七天,录歌从来都是一遍过。 这种完美主义的背后,是近乎自虐的练习量,每天都要练够两场演唱会的内容,嗓子都练坏过。 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并没能填补她情感上的大坑,她的第一段感情,爱上了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结果对方早已是有妇之夫,她不信,连夜坐火车去质问,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沉默。 失望透顶的她,选择了快刀斩乱麻。谁知命运偏偏给她开了第二次几乎一模一样的玩笑。第二任男友对她体贴入微,抚平了她上一段感情的伤,就在她以为终于等到对的人时,对方竟然也有老婆。 接二连三的欺骗,把李娜彻底推向了深渊,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朋友看不下去,劝她出门散散心。 也就是这一次的散心,让她偶然走进了一座寺庙,庙里缭绕的檀香和阵阵木鱼声,竟让她混乱的内心瞬间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 后来,一位朋友送了她一本《大明咒》,读完的那个晚上,她突然觉得,自己“该回家了”。 1997年,李娜在五台山普寿寺剃度出家,法号“昌圣”,这消息无异于在娱乐圈投下了一颗炸弹,记者们把五台山围得水泄不通,关于她出家的原因,有说为情所困的,有说事业瓶颈的,说什么的都有。 家人朋友更是苦口婆心,觉得她这是自毁前程,可李娜异常坚定,面对追问,她只是平静的回答,现在的她比任何时候都安定,为了躲避喧嚣,她远赴美国,在洛杉矶的一座寺院里继续修行。 在那里,李娜过上了种菜念经、晨钟暮鼓的生活,她八十岁的老母亲不放心,也跟着她住进了寺庙,母女俩相伴了二十多年。 如今,六十一岁的她,依旧凌晨四点起床做早课,一身素衣,一双布鞋,在菜地里劳作的身影和普通农妇没什么两样。 寺庙规矩森严,她二十多年没再唱过一首世俗歌曲,偶尔有香客能从她的诵经声里听出些独特的韵味,却也不敢上前打扰。 当姜昆为她如今的平淡生活感到惋惜时,李娜却发自内心地快乐,她那句“我这是回家了”,既是说给老友听,也是说给自己听。 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很真实,但晨钟暮鼓带来的平静,对她来说,可能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