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中旬的一天,周扬对前来参加作协党组扩大会的冯雪峰说:“叫你来,就是要告诉你,也要把你拿出来批判,同批判丁玲、陈企霞一样。” 历史的长河中,1957年8月的某天,北京一场会议上,周扬对冯雪峰宣告了即将到来的批判风暴。 周扬明确指出,这次批判的核心焦点是1936年的那段恩怨,冯雪峰将与丁玲、陈企霞一同被推到风口浪尖。这一事件并非无根之水,得追溯到1936年4月。 那一年,冯雪峰奉命离开陕北,前往上海执行组织任务。 临行前,张闻天特别叮嘱他,到达后必须优先接触鲁迅、茅盾等党外友人,了解清楚地下情况后再联系党内同志。 冯雪峰严格执行这一指示,逐一拜访了鲁迅、茅盾、宋庆龄等人,逐步重建联系网络。 这一做法却引起部分党内成员不满,以周扬为首的一些人质疑冯雪峰的来意,要求出示中央凭证,指责冯雪峰不先找党内骨干反而求助党外,导致了双方初次摩擦。 冯雪峰试图与夏衍解释,却因意见不合,最终谈崩收场。 矛盾不止于此,早在1935年底,周扬酝酿解散左联组织并提倡“国防文学”口号,鲁迅等人持观望态度。 冯雪峰到上海后,鲁迅采纳其建议,共同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引发两个派别激烈争论。 1936年8月,冯雪峰草拟反击文稿,鲁迅认为批评周扬不够有力,亲自增写后半部分,措辞锋利彻底,这让周扬深受刺激,留下长久怨恨。 1957年,周扬主导的批判会上,矛头直指冯雪峰,指控其勾结胡风、蒙蔽鲁迅、打击周扬与夏衍,意图分裂左翼文艺界。 夏衍更添猛料,诬陷冯雪峰在陕北之行中忽视寻找失联游击队的指令,导致队伍全军覆没。 尽管这些罪名毫无根据,却在当时氛围中成为冯雪峰的沉重枷锁。 此后二十多年,冯雪峰经历了非人磨难。六七十年代那段动荡岁月,他被批斗、关牛棚、遭毒打,但始终坚守正直立场,拒绝篡改关于鲁迅的历史真相。 面对打击,冯雪峰未向同样受难的周扬落井下石,反而伸出援手说情开脱,这让周扬深感触动。 1975年10月,赋闲中的周扬前往探视重病的冯雪峰,他诚恳反省,表示过往争执双方都有不当之处,应互相理解从错误中学习。 他紧握冯雪峰双手,眼中含泪致歉,冯雪峰心底释怀,选择了宽恕。 然而时光不等人,冯雪峰于1976年1月31日辞世,那时中国尚未迎来黎明的曙光。 1979年4月,他终于获得平反,在追悼仪式上,友人萧三题写挽联致敬,称颂其高尚人格,贬斥那些险恶行径。 时间流转,冯雪峰的精神未褪色。 进入新世纪,随着历史档案的开放和文艺界的反思,人们更关注那段尘封往事。 2024年初,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鲁迅与左翼文艺”文献特展,大量珍贵手稿首次公开展出,其中突出呈现了冯雪峰与鲁迅的书信往来及他个人坚持的真实历史记录。 权威学者张涛在接受央视访谈时指出,这些展览还原了冯雪峰作为桥梁人物的贡献,纠正了早期误解。 文章信息来源: 人民网《鲁迅与左翼文艺历史新发现》 央视访谈录《重温文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