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国找到了美国制造的法宝:第一步,把中国产品买过去,拆解,重装;第二步,从中国买

美国找到了美国制造的法宝:第一步,把中国产品买过去,拆解,重装;第二步,从中国买零配件回去,自己安装;第三步,从中国买零配件回去,贴上自己的牌子,自己安装;第四步,从其他国家转口零配件回去,磨掉铭牌贴上自己的牌子,自己安装——美国制造完成! 紧接着,他们嫌拆解麻烦,干脆直接从中国买零配件。底特律的汽车工厂里,流水线上的螺丝、线束、传感器,十有八九印着中文标签。工人只管把这些零件拼起来,一辆“美国制造”的汽车就下线了。经销商卖车时,绝口不提零件来源,只吹“本土工艺”多厉害。 后来更省事了,零件照买,就是多了道工序——换牌子。西雅图的一家家电厂,从青岛进的冰箱压缩机,回来换个“美标”的logo,就成了“美国原装”。消费者拆开一看,压缩机上的中文型号还没磨掉,气得找商家理论,商家却说“全球化时代都这样”。 现在他们又玩起了转口把戏。零件先运到越南、墨西哥,换个包装,磨掉铭牌上的“中国制造”,再发往美国。休斯顿的电子厂里,工人们拿着从马来西亚转口来的电路板,其实那板子是东莞工厂生产的,只是在吉隆坡的仓库里躺了三天。贴上“美国设计”的标签,就敢当高端货卖。 这些猫腻,业内人都心知肚明。美国商务部统计的“本土制造业增长”,水分大得很。去年所谓的“美国制造”电子产品,光从中国进口的零配件就占了成本的60%。那些喊着“产业链回流”的政客,自家办公室里的电脑,主板上都刻着“富士康郑州”。 中国工厂也懒得戳破。反正零件卖出去了,钱赚到了就行。深圳的一家连接器厂商,专门给美国做“中性包装”,零件上不印任何标识,方便美国人贴自己的牌子。老板笑着说:“他们喊他们的口号,咱们赚咱们的钱,互不耽误。” 消费者慢慢也回过味了。得州的一位大叔,买了台“美国产”的微波炉,用了半年坏了。找维修工拆开,发现里面的磁控管上还粘着张浙江厂家的保修卡。他上网一搜,同款磁控管在阿里巴巴上卖30美元,而他买这台微波炉花了300美元。 美国企业心里门儿清,这么干就是为了骗补贴。政府对“本土制造”的企业有税收优惠,每生产一件产品能返点钱。他们把中国零件攒吧攒吧,就能套取补贴,比正经建厂生产划算多了。去年有家公司靠这招,一年就骗了两亿美元补贴。 这种“假制造”也坑了美国工人。以前造零件的工厂全关了,现在工人只会拧螺丝、贴标签,工资比正经技术工低一半。底特律的老工人抱怨,以前能造发动机,现在只会装别人造好的零件,这哪叫“制造业复兴”,这叫“组装业打工”。 国际市场上更是笑话百出。德国的一家汽车厂商,想从美国进口“本土产”的变速箱,拆开检测发现,核心齿轮是江苏常州造的。德国人直接退了货,说“我们要的是真美国制造,不是中国零件拼盘”。 美国还在那儿硬撑。总统在演讲里举着个扳手,说“美国工人又回来了”。可镜头扫过他身后的工厂,货架上的零件箱上,“Made in China”的字样清清楚楚。台下的企业家们憋着笑,散会后赶紧给中国供应商发邮件,催下一批货。 说到底,这种“美国制造”就是自欺欺人。全球化的产业链里,谁也离不开谁。中国的零件质量好、价格低,美国人嘴上喊着“脱钩”,身体却很诚实。真要把中国零件全换掉,美国的货架得空一半,物价得翻一倍,到时候老百姓的怨言,可比现在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