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骑脸开炮,50米打崩敌人,大炮上刺刀的由来! 在十七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瑞

骑脸开炮,50米打崩敌人,大炮上刺刀的由来! 在十七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瑞典古斯塔夫二世将炮兵编组为独立兵种,让炮兵成为军队中的最中坚力量。到了拿破仑时代,炮兵技术更是成为一门科学。 当时炮兵的标准战术,需要部署在步兵方阵前面,先是发射实心铁弹,采用跳弹战术攻击大约400~600米以外的敌人步兵纵列。 如果地面的土质合适,这种实心铁球的跳弹能一次在敌人阵列的纵深开出一条血胡同,铁球能直接打断士兵的躯干或四肢,一次就能杀伤十几名甚至几十名敌军。 当敌人的步兵阵列逼近到一百多米距离时,炮兵更换霰弹,对敌人进行近距离的喷射。 当敌人更近时,通常会放弃火炮,炮组后退进入后方的步兵方阵里面。 不过,有很多炮兵将领和炮术理论家都号召炮兵要勇敢地近战,当敌军逼近时不要轻易地放弃火炮。因为,最后一轮近距离的射击效果往往是最恐怖的。 炮兵近距离作战的观点在此后的拿破仑战争中成为了标准战术。 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法国野战炮兵》一书里,有这样的战斗记载,“1793年6月9日的一次战斗(清乾隆58年),法国炮兵将野战炮推到距离奥军的方阵前面仅有50米远的地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以爆发射速倾泻出四轮霰弹,打崩了奥军的阵列,以胜利终结了战斗。 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中,近距离使用炮兵,给敌人霰弹糊脸的战斗原则甚至被法国的对手们所接受。 在法国侵略俄罗斯战争的博罗季诺会战中,俄军第1西部军团炮兵部队的将领库台索夫,就下达过这样的一条命令:“炮兵一定要把大炮顶到敌人眼前,在极近距离上射出最后一轮霰弹!即使我们的炮兵连在这开炮之后被敌人俘虏也在所不惜,这样会给敌军造成抵得上火炮损失的巨大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