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历史上,权倾朝野、以贪渎弄权著称的太尉高俅 ​早年曾有幸在文豪苏轼门下做过一段时间的文书小吏。 ​他对苏轼的知遇之恩,铭记了一辈子。 ​后来苏轼落魄了,高俅发达了,他罩着苏家子弟。 ​​​很多人不知道

历史上,权倾朝野、以贪渎弄权著称的太尉高俅 早年曾有幸在文豪苏轼门下做过一段时间的文书小吏。 他对苏轼的知遇之恩,铭记了一辈子。 后来苏轼落魄了,高俅发达了,他罩着苏家子弟。 很多人不知道,高俅刚到苏轼身边时,还只是个抄书的小吏。 那时候苏轼在翰林院当学士,身边幕僚要么是科举出身的文人,要么是有家世的子弟,唯独高俅,是朋友推荐来的 他没读过多少圣贤书,却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模仿苏轼的笔迹,能乱真。 苏轼待他是真没架子。 有回高俅抄错了一篇奏稿,吓得跪在地上不敢起来,苏轼捡起稿子看了看,反而笑了:“这笔锋有股子野劲,改改能成器。” 说着拿起笔,在错处圈画指点,教他如何布局谋篇。 后来高俅被推荐给端王赵佶,临走时,苏轼特意写了封推荐信,嘱咐他“谨言慎行。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爱踢球的小吏,会在十几年后成了权倾朝野的太尉。 而苏轼,却因为“乌台诗案”一贬再贬,从黄州到惠州,最后流落儋州,身边子弟也跟着受牵连。 苏轼的小儿子苏过在京城谋职时,恰逢朝中有人想借机打压苏家,故意刁难,迟迟不给批复。 高俅听说了,没露面,只让管家递了句话给吏部侍郎:苏氏子弟的才学与家世渊源,使得吏部官员不敢过分苛待,苏过得以顺利任职。 就这一句话,苏过的差事很快定了下来。 还有一回,苏轼的侄孙苏符应试,卷子被考官压着不往上递,高俅知道后,借着给皇帝奏事的机会,顺带提了句“苏符文章颇有乃叔之风”,皇帝随口说了句“那就看看”,苏符这才得了机会。 苏辙在给朋友的信里提过这事儿,说“高俅不忘旧恩,每见吾家子弟,必厚待之”。 要知道,那时候高俅正被文官集团骂作“奸佞”,跟苏轼的旧友们几乎是对立面,他完全可以装作不认识苏家,甚至落井下石,可他偏不。 有幕僚劝他别沾苏家的边,免得惹祸,他眼皮都没抬:“苏学士当年待我,不是一般的情分,这点事都办不了,还算个人?” 其实高俅心里清楚,护着苏家,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那些骂他的文官,会借着这事说他“勾结旧党”;可他更忘不了,当年自己只是个文书小吏时,苏轼递给他的那杯热茶,教他写字时的耐心。 人这一辈子,荣华富贵来得快,可心里那点热乎气,要是丢了,就真成了孤家寡人。 高俅的坏名声,多半来自他后来依附权贵、打压异己的行径,这没什么可洗的。 但他对苏家的这份惦念,却让我们看到,哪怕是在波诡云谲的官场里,也藏着一点不掺杂质的旧情。 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高俅,他可能不是个好人,却在这件事上,基于个人报恩的孤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