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还真没有想到坏人高俅的“另一面”:苏轼之恩,铭记一生 高俅宿以奸臣形象被人熟知,

还真没有想到坏人高俅的“另一面”:苏轼之恩,铭记一生 高俅宿以奸臣形象被人熟知,他的名字往往与《水浒传》里陷害林冲等一系列恶行紧密相连,成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的典型代表。但当我们拨开文学演绎的迷雾,深入探寻真实历史,会发现高俅与苏轼之间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出人性复杂且温情的一面。 高俅出身低微,原本只是个在市井中摸爬滚打的小人物,虽擅长一些玩乐技艺,如蹴鞠、舞枪弄棒,还写得一手好字,却难以找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他来到苏轼身边时,苏轼见其机灵且有一定才华,便收留他做书童,让他陪在身边执笔研磨。苏轼一生磊落豪侠,秉持“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的处世态度,对高俅颇为赏识。在苏轼眼中,高俅是个可造之材,并非无用的混混。 元祐八年(1093),苏轼出知定州,离京前为高俅的未来煞费苦心。他先是将高俅荐予曾文肃,可惜曾文肃婉拒。苏轼没有放弃,又将高俅推荐给好友小王都太尉王晋卿。正是这次推荐,改变了高俅的一生。在王晋卿府上,高俅凭借精湛的蹴鞠技艺吸引了端王赵佶的注意。一次偶然,端王玩蹴鞠时高俅展示出高超球技,让端王大为赞赏,从此高俅便留在端王身边,开启了飞黄腾达之路。端王登基成为宋徽宗后,高俅更是平步青云,位极人臣。 高俅发迹后,并没有忘记苏轼的知遇之恩。南宋王明清所著《挥麈后录》记载:“(高俅)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苏轼一生坎坷,因政治斗争屡遭贬谪,晚年更是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生活困苦。苏轼去世后,苏家子弟也因党争受牵连,日子过得穷困潦倒。但高俅对苏家伸出了援手,苏轼的儿子、侄子等亲属只要到京城,高俅都会主动接济,好吃好喝招待,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 不仅如此,苏轼的诗文一度被列为禁书,高俅却私下收集保存大量手稿,使得“苏体”书法得以传世。明代学者王世贞评价:“俅之才艺足以结主知,其待苏氏可谓不负初心。”这份对恩人的敬重与报答,在那个政治风云变幻、人心叵测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苏轼当年或许只是出于对人才的爱惜和助人的善意,随手帮了高俅一把,却没想到高俅在发达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 这段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并非简单的“脸谱化”形象。高俅在政治上或许腐败无能,对北宋军政败坏负有责任,但在对待苏轼的恩情上,他展现出人性中知恩图报的闪光点。这也提醒我们,看待历史不能仅仅依据文学作品中的片面描写,而应从多维度、多角度去挖掘真实的历史细节,这样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理解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