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副排级干部谷中蛟叛变投敌,害死6千多名志愿军,而他也因此成为了抗美援朝最大叛徒,那么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1952年,志愿军38军休整完毕后,再度入朝作战,而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替42军夺取韩军驻守的白马山。 白马山位于铁原西北附近的药山洞地区,是联合国军重要的补给线,如果志愿军能占领这一战略重地,就能切断联合国军的交通命脉,并能为后期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在朝鲜战场上,38军表现英勇,比如在松骨峰战役中,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通过穿插作战,切断敌人退路等灵活多变的战术,最终围歼了大量敌军,守住了阵地。38军一战成名,彭德怀更是盛赞其是万岁军。 然而英名在外的38军却出了一个叛徒,他就是谷中蛟。 谷中蛟原是国军部队的下级军官,在1949年随部队起义后,由于他有文化,又表现积极,被我军送到南方中央军事政治训练学校接受政治教育,在学习结束后,被编入38军114师340团3营担任文化教员,属于副排级干部。 文化教员是当时部队里面的特色,因为当时的官兵大多都是文盲,所以部队为了帮助官兵扫盲,就配备了文化教员这一职务。 文化教员属于非战斗人员,不光不参与作战,还受到部队保护,所以在随38军入朝作战后,谷中蛟从未参与过战斗,只是协助做些其他任务。 其实入朝的文化教员也在战场上谱写了不少英勇事迹,比如在汉江阻击战时,38军伤亡巨大,援军又不能及时增援,眼看阵地岌岌可危,团里的文化教员也纷纷拿枪参与作战,并坚持到上级下达撤退命令后,才随部队撤出了阵地。 也是在汉江阻击战中,谷中蛟所在的连队192人参战,在撤退时只剩下十几人,而谷中蛟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他能幸存,是部队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代价,但他却暗自庆幸自己有一套保命法宝。 原来,谷中蛟深知部队不会轻易派文化教员上战场,所以他不管是战前训练还是作战演习时,都表现得异常积极,且斗志昂扬。 谷中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上级和战友看到他的军事水平及强烈的报国之心,而上级和战友也确实对他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攻打白马山前,38军经过回国休整,不光补充了充足的兵源,更换了大量苏式武器,比如迫击炮有182门,高炮有59门,高射机枪122挺等,最重要的是还配备了17辆坦克。 并且为了能一举拿下白马山阵地,上级领导为了让战士熟悉新武器,也为了让战士们熟悉作战计划等,还让38军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战前演练,其中谷中蛟的表现无人能及。 当时3营要成立一支突击队,立功心切的战士们纷纷写下请战书,希望加入突击队。 谷中蛟想到自己参军3年寸功未立,迟迟没有机会获得提拔,再加上他笃定部队不会派他上战场,于是他也写下请战书,要求建功立业。 结果,谷中蛟这次失算了。 原来,上级领导考虑到他一直表现积极,再加上韩军的作战能力拉垮,夺取白马山势在必得,于是决定给他立功的机会,就同意他参加突击队。 这个结果让谷中蛟很郁闷,他可不想白白牺牲在战场上,但是战斗马上要打响,他连认怂的机会都没有。 正在懊悔时,谷中蛟意外得知新棉衣已经运到了前线,但是3营的营长考虑到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3营反正也要上前线了,干脆等到战后再发棉衣,可以节省一部分,也能为后方百姓减少一些压力。 营长的决定得到了全营官兵的理解,但是谷中蛟却认为都要流血牺牲了,部队居然连件棉衣都舍不得给,一气之下他便于战斗打响的前1天叛逃到了韩军阵地,并将38军攻打白马山的战术及战略部署等全都告诉了韩军。 韩军连夜加固防御工事,并将情报上报给了联军司令部,美军不光派遣军队增援韩军,还给韩军提供了大量武器,同时又调集空军对志愿军阵地狂进行了多番轰炸。 此时,38军已经发现谷中蛟叛逃,不过考虑到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于是经过商议后,38军仍按原计划对白马山发起了进攻。 然而从交战开始,38军就遭受了韩军强大的火力攻击,导致伤亡惨重,尽管后期不断投入兵力,但仍无济于事,最终38军认为继续打下去不光难以达到作战目标,而且还会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因此在持续9天战斗后撤出了阵地。 白马山战役导致38军伤亡共计6700余人,这也成为38军在朝鲜战场上最大的一场败仗,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正是大叛徒谷中蛟。 不过谷中蛟的下场并不好,他在白马山战役结束后便失去了价值,被韩军投到了战俘营,后来他以“反共义士”的身份随志愿军战俘去了台湾,由于得不到信任,只能干些修筑工事等体力活。 失望的谷中蛟后来离开了国民党部队,从此隐姓埋名过着不为人知的生活,由于没有确切的记载,因此他的结局也无人知晓。不过像他这样的叛徒,终生只能活在耻辱中,纵是苟活,也只能如一条丧家之犬,不可能有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