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万名中国军人乔装打扮潜入巴基斯坦,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执行一项绝密任务:1601工程。 红其拉甫山口的风,在 1968 年的那个清晨格外凛冽。 一万双穿着巴基斯坦军靴的脚,踩在结霜的路面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这些人里,有刚满二十岁的新兵,也有三十多岁的老兵,他们昨天还是中国军人,今天就成了 “巴基斯坦工程兵”,口袋里的假身份证明被体温焐得温热。 他们要去干一件大事 ——1601 工程,一条藏在雪山里的路。 为啥要把自己裹成另一个国家的人?那时的南亚,就像个堆满干柴的院子。 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地盘打了好几回,1965 年那次最凶,巴基斯坦的军队明明占了上风,可印度背后站着美西方国家,联合国一说话,巴基斯坦只能退回去,啥好处没捞着,反倒觉得四周都是眼睛。 这时候,巴基斯坦想起了北边的邻居。1962 年,中国跟印度在边境上较量过,解放军的厉害,让巴基斯坦心里有了数。 而中国也觉得,跟巴基斯坦交好,能让印度不敢太放肆。两边想法凑到一块儿,关系热得快。 可热归热,来往太不方便,隔着万水千山,真有事了,东西运不过去,人也到不了,就像隔了层玻璃。 修条路的念头,就这么冒了出来,1966 年春天,中巴签了个协议,说要修一条 1224 公里的路,中国修自己这边的 415 公里,巴基斯坦修他们那边的 809 公里。 这事儿不能声张,得有个代号,就叫 “1601 工程”,知道的人没几个。 这条路要钻的地方,都是硬骨头。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海拔四千多米,空气薄得像纸,吸一口气都觉得不够用。 冬天冷得能冻裂石头,夏天说不定就来场雪崩,把刚修好的路埋了。 中国军人换上外国军装,就是怕被印度或者别的国家瞅见,坏了好事。 巴基斯坦修自己那段路时,犯了难。他们的工具不行,人手也不够,809 公里的路,修了半天,只有 500 公里能看出个路样,真正能走车的就 25 公里。 没辙了,只能找中国帮忙。中国这边一口答应,派去的军人在巴基斯坦境内一修就是 613 公里。 工地上的日子,苦得能咽下半截舌头。 高原上干活,稍微抬抬胳膊就喘得像风箱,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了,再也没起来。 天冷,军靴太薄,脚冻得像块紫萝卜,一摸就疼,可没人吭声。 架桥的时候更悬,洪扎河的水急得能把石头冲跑,工人坐在吊篮里,顺着绳子晃到悬崖中间,下面就是白花花的浪,手里的锤子都攥出了汗。 遇到石头太硬,就用炸药炸,轰隆一声,碎石飞得满山都是,得等烟散了再接着干。 这让我想起当年修宝成铁路,也是在秦岭里头钻来钻去,隧道一个接一个,工人用钢钎凿,用炸药炸,多少人把命丢在了那儿,才把蜀道变成了通途。 1601 工程,跟它一样,都是拿命换出来的路。 路一通,变化就看出来了。巴基斯坦北边那些山沟里的人,以前出门靠骡子驮东西,现在汽车能直接开到村口。 中国往南亚运货,也不用绕远路了,生意做得顺顺当当。 后来,中巴还在这条路旁边搞起了经济走廊,连到海边的瓜达尔港,能源、工厂啥的都搞了起来,俩国好得像一家人。 那些没回来的战士,都葬在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88 座墓碑整整齐齐地站在那儿。 巴基斯坦政府每年都派人去献花,还有当地老百姓,一代接一代地守着那些墓,说这是中国朋友用命换来的路,不能忘了。 这条公路,早不是一条普通的路了。它就像中巴俩国握在一起的手,攥得紧紧的,风风雨雨都没松开过。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