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汉文帝走到生命尽头,临死前紧紧抓住刘启的手,咬牙切齿道:我这辈子竟然因为中行说这个宦官而后悔。 未央宫的烛火晃得人眼晕,汉文帝枯瘦的手指几乎要嵌进刘启的胳膊里。旁边侍立的太医们低着头,谁都不敢接话。他们都知道,陛下这话不是说给太子听的,是说给十几年前那个被派去匈奴的宦官听的——那个把大汉的底细全抖给匈奴,让汉朝边境不得安宁的中行说。 没人能想到,一个宦官能掀起这么大的浪。当年汉文帝要送宗室女去匈奴和亲,按规矩得派些宦官宫女随行。中行说就在名单上,他哭着求管事的太监,说自己从小怕风沙,到了匈奴活不成。可朝廷哪管这些,硬把他塞进了送亲的队伍。离开长安那天,中行说对着城门磕了三个头,最后一个头磕下去,额头渗出血来,他说:“我若不死,必让汉家不得安宁。” 这话传到汉文帝耳朵里时,他正翻着《道德经》,只当是宦官的气话。匈奴的冒顿单于刚死没多久,老上单于新即位,汉朝正想借着和亲稳住北边,一个宦官的怨怼,算得了什么? 可中行说说到做到。到了匈奴,他没像其他随行人员那样整日以泪洗面,反而主动给老上单于当谋士。他教匈奴人记账,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多少牛羊、多少人口,不再像以前那样糊里糊涂;他还教他们观察汉朝使者的脸色,从礼物的厚薄里猜汉朝的虚实。有次汉朝使者嘲笑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是蛮夷行径,中行说当场怼回去:“汉家的诸侯娶同姓,公卿大臣废长立幼,算什么礼仪?匈奴人不过是为了人口兴旺,总比你们窝里斗强!” 更让汉文帝头疼的是,中行说把汉朝边境的布防、军队的粮草调度摸得门儿清。匈奴人以前南下抢掠,像没头的苍蝇;有了中行说指点,专挑汉朝兵力薄弱的地方下手,抢了就跑,等汉军赶到,人家早就带着牛羊回草原了。陇西郡那年冬天被抢了五千多户,郡守战死在城墙上,汉文帝在朝堂上摔了酒杯,骂的不是匈奴,是那个“背主求荣的阉竖”。 有次老上单于派使者来,信上的语气傲慢得很,开头就说“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匈奴大单于,问候汉皇帝无恙”。汉文帝看着信,气得手都抖了,想发兵北伐,可国库刚够应付赈灾,丞相陈平劝他“小不忍则乱大谋”。他只能忍着气,回信时还得客客气气,送的礼物比上次更多。那晚汉文帝睡不着,披衣走到露台,望着北边的星空,想起中行说的话,心里像被塞进了一块冰。 后来老上单于死了,军臣单于即位,中行说照样受重用。他陪着军臣单于南下了好几次,每次都能带着战利品满载而归。汉朝的士兵提起中行说,恨得牙痒痒,说宁愿遇到匈奴的射雕手,也不愿对上这个“汉奸宦官”。 汉文帝病重那年,匈奴又在边境蠢蠢欲动。军臣单于的使者带着国书来,上面的措辞比以前更嚣张,据说又是中行说的手笔。汉文帝躺在病榻上,听着大臣念国书,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他这辈子减免赋税、与民休息,被天下人称为贤君,却偏偏被一个自己亲手送走的宦官搅得心神不宁,连北边的安稳都保证不了。 弥留之际,汉文帝看着刘启,眼里的悔恨像化不开的浓雾。他想起当年要是把中行说留在长安,哪怕让他去看守皇陵,也不会有后来这些事。可世上哪有后悔药?他只能攥着儿子的手,把那句憋了十几年的话吐出来,像吐出一根扎在喉咙里的刺。 参考资料:《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资治通鉴·汉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