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对中国三大贡献:将斯大林时期赖着不给的旅顺港归还、为中国提供百万吨粮食、还帮中国建立首个原子反应堆。然而也因为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这是为何? 说起来,赫鲁晓夫刚上台时,确实想跟中国处好关系。斯大林时代,旅顺港被苏联占着,说好战后归还,拖了好几年没动静。 赫鲁晓夫1954年访华,干脆利落地拍板:1955年5月前,苏军全部撤走,基地设备无偿移交。 这事儿让中国老百姓挺感动,毕竟旅顺是东北的海上门户,收回来说明对方认咱们这个“兄弟”。 那几年苏联帮中国搞建设也挺实在,斯大林答应援建50个工业项目,赫鲁晓夫加到了286个,从钢铁厂到机床厂,连技术图纸都一股脑送来。 1958年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的反应堆建成,是苏联派专家手把手教的,这成了中国核事业的起点。 后来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紧张,赫鲁晓夫又主动提出给100万吨粮食、50万吨食糖,还是无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直到1958年,中苏关系才出了变化。这年,赫鲁晓夫提了个馊主意,说要建“中苏联合舰队”,还想在中国建长波电台。 毛主席一听就火了:这不是想插手中国海军吗?当场顶了回去“我们不当谁的小弟”。赫鲁晓夫觉得没面子,回去就变了脸。 其实更深的矛盾在理念上,赫鲁晓夫主张跟西方“和平共处”,毛主席觉得这是“修正主义”;中国想支持亚非拉革命,苏联却怕惹麻烦,两边越说越拧。 1960年是道坎,苏联突然撤走所有在华专家,撕毁了包括核武器合作在内的几百个协议。当时中国的原子弹研究正到关键处,图纸被带走,专家说走就走,等于被釜底抽薪。 这事儿让中国彻底寒了心,觉得苏联不讲义气。后来赫鲁晓夫还在国际上公开批评中国政策,两边从“兄弟”变成了互相指责的“对手”。 现在回头看,赫鲁晓夫这人挺复杂。他给的援助是真的,帮中国打下了工业和核基础的底子;可他的霸权主义也是真的,觉得苏联是“老大哥”,中国就得听指挥。 当中国不愿被控制时,他就用撤专家、停援助来施压,把好好的合作搞砸了。 说到底,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赫鲁晓夫想通过援助拉拢中国,巩固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可他没搞懂中国要的是平等,不是依附。 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既有他的问题,也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他前期那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不该被全盘否定。 历史复杂就复杂在这儿,好与坏常常缠在一起,没法简单地用“一无是处”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