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中将李振率部起义,在谈判时见解放军干部很年轻,不高兴的说:“你们不讲信用,我要见刘伯承司令员。” 1949年,国民党中将李振率部起义,在谈判时这位曾在战场上历经风雨的老将军,看到对面坐着的几位二三十岁的年轻干部,他内心产生了质疑,觉得解放军对他不够重视。 在传统军事体系中,军衔与年龄往往呈正相关,而解放军的这种新型军事文化令他一时难以适应,于是提出了要见到刘伯承司令才肯继续谈判。 就在这关键时刻,二野的参谋长李达打来电话,与李振说明情况,刘伯承对这次谈判高度重视,因刘司令公务在身不能亲临谈判现场,但是我们的干部虽然年轻,都是从血与火中成长起来的,正如陈锡联司令员,才三十四岁就指挥千军万马,所以绝对能担此重任。 当时刘伯承司令员正执行着,中央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通过合围成都平原,断绝国民党军队向西南退路,在这一大战略下,争取李振率部起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李振起义前,国民党高级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已于12月9日在彭县龙兴寺发出通电,表示不再抵抗,这为成都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李振的18兵团是成都周边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如果顽抗到底必将造成大量伤亡。 在叶剑英的劝告,李振才有了起义的决心,通过参谋肖健牵线,李振在望江楼秘密会见了为解放军做策反工作的郭勋祺。 郭向他展示了详细的安置方案,打消了他的顾虑,李振起义时对亲信说:"我今日之举,只为给数万弟兄寻生路找正道。" 12月27日,成都宣布和平解放,三天后贺龙司令员率领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李振起义的功绩得到了充分肯定,他的部队被改编为解放军教导团,他本人在短期学习后被安排至西南军政机关任职,官阶得到保留。 新中国成立后,李振历任川东军区副司令员、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与许多起义将领不同,他在1955年军队授衔前夕主动申请转业到地方工作,担任四川省政协常委,主持编撰了大量军事文史资料。 1980年,已是七旬老人的李振曾赴美探亲,面对子女挽留,他说出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的朴素心声,半年后如期回国。 李振的抉择与命运,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起义人员的政策,正如毛主席所说:"不咎既往,只问将来,"这种宽广的胸怀赢得了更多国民党军人的认同,加速了战争的和平解决,历史上多少大风大浪,最终都在这种政治智慧中化为和风细雨。 从望江楼的秘密会谈,到谈判桌上的年龄代沟,再到成都城头升起的五星红旗,李振的起义故事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他的选择避免了一场血战,为中国和平统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