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说出来挺扎心的。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第155独立海军陆战旅旅长谢尔盖·伊利英上校,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牺牲了。几乎是同时,他的老上级——也是前任旅长、现任俄海军副司令的古德科夫少将,也死在了库尔斯克前线。一个上校,一个少将,都不是什么摆样子的官儿,是正儿八经带兵打仗的人。 这两个名字,你在今年俄罗斯国防部的通报里会反复看到:伊利英带着155旅,在顿巴斯、在赫尔松、在乌格雷达尔——几乎每次战况激烈的地方都有这支旅的影子。古德科夫是从这支部队走出来的,战功累累,结果连升两级,直接做到海军副司令,刚坐稳位置,人没了。 这不是普通的战损,这是“精锐塌方” 155旅是啥部队?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陆战旅”。它是俄太平洋舰队的拳头单位,编制、装备、作战方式全是为远征作战和两栖攻击设计的。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初期,这支部队直接被派到了最前线,参与乌格雷达尔方向的攻坚,硬吃乌军主力阵地,打得那叫一个惨烈——后来不少俄军博主披露,155旅一个连一夜之间就只剩几个人。 俄罗斯军方内部甚至发生了激烈争论,当时就有155旅幸存官兵匿名向《莫斯科时报》写信,质疑上级指挥混乱,导致部队“白送人头”。可想而知,这支部队在一线扛了多少压力。 现在旅长伊利英也牺牲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俄军这轮攻势又上了强度,不是那种打打停停的“推磨式消耗战”,是真正的“拼命攻坚战”。而伊利英的死,几乎可以确认他不是在指挥所里中弹,而是像个真正的前线指挥官那样,跟着部队上了前沿。 古德科夫的死,耐人寻味 更离谱的是古德科夫。他可是副司令,属于“大后方调度型”人物,但却在库尔斯克前线被炸身亡。也就是说,要么是战区指挥部遭到精准打击(比如海马斯这种美制火箭炮),要么他是亲自跑到最前线视察甚至指挥。 俄军最近在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一带不断加码动员,一边调兵一边搞铁路线重建,看起来是在为一次更大规模的进攻准备“后勤通道”。古德科夫可能是去现场拍板指挥的——结果,这样的高官也能被炸死,说明乌军现在的“斩首式打击”已经渗透得非常深。 从俄军传统看,一个副司令殉职、一个陆战旅旅长战死,这不叫“偶发性事故”,这是严重的指挥系统打击事件,很可能在俄军内部会引发一轮反思和清算。 中国怎么看? 不回避地说一句,这些信息对我们并不陌生。哪怕是在和平时期,中国也一直密切关注包括俄乌冲突在内的各类局部战争,因为这不是“别人的战争”,这是活生生的现代战争实验场,是对高强度作战体系的真实验证。 从俄军155旅的表现到旅长阵亡,说明了一点: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装备,更是体系和人。伊利英不是第一个在火线上死去的俄将军,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种“将军带头死”的节奏,在美军和解放军体系里都越来越少见了,说明俄军依然停留在一种“半现代化、半苏联遗产”的结构里。 我们不会嘲笑,也不会幸灾乐祸——因为这不是儿戏,是一个国家实打实在拿命打仗。而我们看的是另一个方向:如果有一天类似的高强度作战发生在中国的某个方向,我们的体系能不能保得住“指挥链”?能不能做到“不靠将军去顶火线,而靠体系去压制火线”? 这才是看完这些新闻之后,该问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