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杭州男子在健身房健身,总爱发出喘息声,老板听不下去就让他收敛一点,别影响到其他顾客。可男子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健身哪能不发出一点声音?老板见说不通一怒之下将男子赶出健身房,并将他的卡停了,要他以后不要再来。
“我健身十年了,发力时出声不是很正常吗?”杭州的陈先生对着镜头一脸不解,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常去的健身房会因为他锻炼时的声音把他拉黑了。
陈先生今年四十岁出头,在杭州西湖区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岗,十年健身史让他的身材保持得像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
他常去的健身房就在公司附近的商圈三楼,不到两百平米的空间里挤满了跑步机、哑铃架和龙门架,每天傍晚六点到九点,这里总会被附近的上班族“填满”。
陈先生的固定训练区域是力量区,硬拉、卧推、深蹲是他的“老三样”,每次推起大重量时,他总会下意识发出“嘿”的短促发力声,在他看来这是集中核心力量、保护腰椎的“标准动作”。
矛盾第一次爆发是在一个周四晚上,当时陈先生正完成一组120公斤的硬拉,最后一下起身时的发力声让旁边正在练哑铃的女生猛地抬头。
没过两分钟,健身房老板老周就快步走了过来:“小陈啊,你声音能不能轻一点?后面有会员反映被吓到了。”
陈先生愣了愣,指了指自己被汗水浸湿的运动背心:“周哥,健身发力出声很正常啊,你看那些职业选手比赛时,哪个不是喊着完成动作的?”老周皱了皱眉,没再反驳,只是摆了摆手转身离开。
本以为事情就此翻篇没想到两周后的周一傍晚,陈先生刚把100公斤的杠铃推起,老周的声音又在身后响起:“我跟你说过了,你这样影响别人。
你看那边几个女生,都不敢过来练了。”顺着老周的目光,陈先生看到角落的器械区确实站着三个女生,正小声议论着什么。
“我这是正常训练,她们要是觉得吵可以去操课室,力量区本来就是练这个的。”陈先生的声音也高了几分,周围的会员纷纷停下动作,有人悄悄拿出手机对准他们。
老周突然提高音量:“你要不听劝,就别来了!”话音刚落,他转身走向前台,对工作人员丢下一句“把他的卡停了,以后不让他进”。
陈先生又气又懵他冲到前台理论,却被工作人员以“老板说的算”挡了回来,回家路上,他越想越委屈,干脆把事情经过和自己的健身视频发到了本地论坛,没想到帖子刚过两小时就有了几百条评论。
有人觉得陈先生“冤得慌”:“健身发力出声是生理反应,要是憋着劲反而容易受伤,健身房老板太小题大做了。”
但也有不少人站在老周那边:“公共场合就是要考虑他人感受,我上次在跑步机上跑步,旁边有人喊得跟杀猪似的,我节奏都被打乱了。”
更有人提出“规则先行”的观点:“老板应该提前制定规则,比如‘禁止大声喧哗’,而不是临时起意赶人。”
陈先生的遭遇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健身圈激起了层层涟漪,有人说这是“健身自由”和“公共秩序”的碰撞,有人觉得是“小众习惯”和“大众需求”的矛盾。
当汗水滴落的声音遇上他人的安静需求,健身房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藏着的是现代都市人对“自由”和“边界”的微妙拉扯。
你在健身时遇到过类似的困扰吗? 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