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特别推崇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大意讲的是:不把钱看得太重,就能把大家拢到一块儿;管好自己,别人才会真心服气;有肚量能容人,人家就愿意跟着你干;遇到难事带头往前冲,底下的人自然肯出力。 先说这头一条:不把钱当命,才能招来人。 曾国藩年轻那会儿就觉得钱财是身外的物件。 道光年间他给弟弟们写家信就提过:自个儿打三十岁起,就觉得当官捞钱挺丢人,把官场上捞的银子留给子孙更叫人脸红。 所以他发誓,绝不当官发横财留后路,这份心思,老天爷看着呢,他说到做到。 手头俸禄要是多点,除了孝顺爹娘,都拿去接济那些穷亲戚和老乡。 这是他老早就有的主意。 后来岁数大了,经历的风浪多了,他对“钱”的看法也更透。 他在晚年写的《挺经》里头琢磨过:搞军政管地方,钱袋子空荡荡,那真是啥也干不成,英雄好汉也怕手头紧。 钱这玩意儿太要紧了。 真想办成大事,就得有撒钱如土的劲头,该花就花,别心疼。 所以真能成事的大人物,大大方方谈钱没啥不好意思的。 钱不是留着自个儿享受的,是用来把大伙儿聚在一块做大事的。 想用钱把人拢住了,就不能怕辛苦挣来的银子打水漂。 该撒钱的时候别手软,撒出去不一定都能响,但捂着钱袋子肯定没人靠过来。 这事儿上别太算计,不能因为担心花了没用就缩手缩脚,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第二条规矩是:管好自己,别人才能真心服你。 曾国藩身上有股子狠劲儿,认准的事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他有个挺难得的地方,就是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一念就是一辈子。 好比写日记、天不亮就起身、静心打坐、一书不读完不动第二本,这些规矩雷打不动地守到老。 他死前那会儿也是这样。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下午,他在南京的西花圃溜达,突然腿脚发麻动弹不得。 儿子曾纪泽赶紧把他背回屋里,那时他已经说不出话了。 他用手指着桌子,曾纪泽顺着他指的方向,在桌上找到一份早就写好的遗嘱。 上面写着:我在官场三十来年,混到顶大的官儿,学问呢没啥成就,德行呢也挑不出啥值得夸的,现在要走了,留下四条给你们兄弟。 第一条,人前人后一个样心里才踏实;第二条,待人做事认真恭敬身子骨就硬朗;第三条,心里装着别人大家才高兴;第四条,勤劳肯干老天爷也看重你们。 这四条是我活这几十年攒下的真本事,你们记住照着做,再传给子子孙孙,曾家就能长长久久、代代出能人。 曾纪泽一字一句读完遗嘱,曾国藩又用手指了指胸口。 儿女们立马明白了老爷子的意思,跪在地上应承下来。 看到儿女都点头应下,曾国藩这才闭上眼睛。 人活一辈子,能做到里外如一分毫不差,那可太难了。 “管好自己”说到根子上,讲究的就是这个真功夫。 第三条是说:肚子里能撑船,别人才肯跟着干。 曾国藩最腻烦那种占着理就不饶人的主儿。 这个理儿确实没错。 有时候那些“得了理就不饶人”的家伙,比明面上的恶人还狠十倍。 真正明白事理的君子,得势时懂得宽厚待人,倒霉时心里还有份怜悯。 曾国藩靠“有肚量能容人”收服人心的事不少。 最有意思的是打下金陵(南京)后他干的一件事。 那时候是他最风光得意的时候,可他没装模作样搞排场,反而建议把秦淮河边的烟花巷子重新开起来。 当场就有人劝他,说这太伤风败俗了。 可曾国藩却说:想让地方缓过劲儿,就得讲个仁字;你想拢住大伙的心,就得先想想别人的不容易 最后一条讲的是:遇事冲在前,别人自然肯出力。 关键就是平时能和底下人混在一块,出了事敢第一个往上顶。 最初办湘军那会儿,曾国藩是亲自带着兵往前线冲的。 后来老吃败仗,弄得他几回想不开寻死,这才退到后头坐镇指挥。 难得的是,虽然离战场远了,官越做越大,可他一点架子没端着。 缺军饷,他拉下脸皮亲自去跑门路借银子。 缺人才,他就一个一个见,挨个谈,费尽心思把合适的人往合适的坑里安。 越是当大头的,越得能蹲下来和下面人说话。 吃小亏有时候能占大便宜,当老大的冲在前面,后面的兄弟才敢往上跟。 说到曾国藩留下的东西,到2025年还有新动静。 湖南的曾国藩研究会在2025年3月公开宣布,他们拿到了几册过去从未露面的曾国藩亲笔日记。 这些老本子是曾国藩一位直系后人珍藏并主动捐出来的,给研究会增添了第一手的史料。 研究历史的人挺看重这个事。 这些老纸片上记着些过去没公开过的日常琐碎、兵营里的烦恼和些家长里短。 虽然没挖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秘密,但让咱们看历史人更清楚他每天的日子是咋过的。 文章来源: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栏目报道片段 文化月刊《传统与未来》《近代名人手稿捐赠新动态》 曾国藩直系后人文稿《曾氏家风传承及捐赠背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