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曹锟创办河北大学,他说:“俺一个推车卖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大学得靠教授。 曹锟的起点并不高。1862年,他出生在天津大沽口的一个贫穷家庭,家里靠父亲造船为生,养活十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少年时,他短暂上过私塾,但家里实在供不起,16岁就推着木车在天津街头卖布谋生。一个少年,肩扛布匹,走街串巷,风吹日晒,只为填饱肚子。可惜生意没起色,他疏于打理,最后亏了本,关了摊。1881年,袁世凯在小站招兵,他瞅准机会,投身军旅,从此告别布贩生涯,走上了另一条路。 曹锟在军队里混得风生水起。1885年,他考进天津武备学堂,接受正规军事训练,1890年毕业后加入毅军,当了个小哨官。1894年甲午战争,他跟着部队去朝鲜打仗,眼睁睁看着清军溃败,这让他明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战后,他投靠袁世凯,靠着忠诚和实干步步高升。1907年,他当上北洋军第三镇统制,手握精锐部队,成了政坛大人物。1911年武昌起义,他奉命镇压革命军,1912年又在北京兵变中出力,支持袁世凯留在北京。1915年,他帮袁世凯称帝,得了个一等伯爵的头衔,还跟袁家联了姻,地位更稳。1919年冯国璋去世,他接手直系军阀,1920年和1922年分别在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胜出,掌控北京政府。1923年,他靠贿选当上大总统,可这事儿让他背上“贿选总统”的骂名,名声一落千丈。 1921年,曹锟正春风得意时,他在保定支持创办了河北大学,还自掏腰包当了董事长。一个军阀,成天打仗搞政治,怎么会想着办大学?他自己说过:“俺一个推车卖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大学得靠教授。”这话听着接地气,透着他对自己没文化的自知之明,也流露出对知识的敬畏。他没读过多少书,却对教育有股热情。办大学时,他亲自盯着进度,骑马检查工地,确保校舍按时建好。学校开学那天,他站在礼堂宣布成立,学生挤满会场,气氛热烈。 曹锟对教授们特别看重,给的工资比他手下的师长、旅长还高。每月发薪,行政人员把银元用红纸包好,端着托盘送到教授手里。他常说:“你们动脑子,这点钱哪够!”夏天他见教授讲课出汗,就让人送毛巾擦汗,第二天还下令装铁柜放冰块,给教室降温。他还常在操场训学生,说这些教授是他从全国请来的,谁不尊重就收拾谁。有次听说学生笑话教授口音,他拍桌子发火,把学生训得不敢吭声。他这些做法虽糙,但让学校有了尊师重教的风气,也为河北大学早期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不过,曹锟不是什么完美人物。1923年,他当总统靠的是贿选,掏了几百万银元买票,这事儿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他上台后没干多久,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就翻了船,被冯玉祥软禁起来。1926年获释后,他退出政坛,搬到开封,后来定居天津,做点实业和房地产生意。这段经历让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有魄力,有人说他贪权,连办大学也被怀疑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但不管咋说,他那句“大学得靠教授”确实让人看到他对教育的重视,哪怕动机可能不单纯。 曹锟晚年虽退出权力圈,但没完全闲着。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想拉拢他搞“以华治华”,派人上门游说。他坐在太师椅上,手握烟袋,听完来意后火冒三丈,指着鼻子骂日本人在东三省的罪行,说:“我就是喝粥,也不会帮日本人!”他让人把说客赶出去,他老婆还站在门口痛骂,街坊都听见了。后来,他每天让女儿读《大公报》,关心抗战进展。1938年台儿庄大捷传来,他高兴得摔了茶杯,说:“我就知道,咱们能赢!”可那年春天,他因感冒转肺炎,撑不住了,5月16日去世,享年76岁。临终前,他对女儿说:“国军能打赢,我安心了。”国民政府念他抗战气节,追赠他陆军一级上将,还给了“华胄忠良”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