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电影杀青照,就是这些人,打造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剧情电影之一。然而,我们还不能忘掉未入镜的原著作者余华。 当年,张艺谋带着2.5万元现金去找余华买本子,在1992年,那可是一笔巨款,对穷作家来说尤其如此。余华当时递给张艺谋“活着”还未出版的样稿,并按当年流行的说法表示——拍这本保证能火。 拿到本子后,张艺谋带着主创封闭讨论,这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和状态啊。他们对每个情节、每句台词反复推翻再重建,张艺谋要求每名团队成员全部参与其中,直至最终剧本完成,以确保细节与主题绝对统一。 电影最终弱化了福贵孤独终老的极致悲剧,替福贵留住了家珍和外孙馒头,让电影有了一些温情色彩。影片公映后,部分《活着》的书迷认为电影削弱了原著的批判性,但张艺谋强调,《活着》是通过大跃进、文革中的荒诞死亡暗喻历史创伤对个体命运的影响,而非直接控诉。 《活着》没有在大陆公映,但在音像市场上的表现和电影本身的绝对优秀,反推小说畅销,是余华原著突破2000万册和他获得高额版税的重要原因。 我同你讲,每一个中国人,至少都该看一遍《活着》的小说和《活着》的电影,而不是回避,更不是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