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批评大陆近20年来的对台工作部门行动多有微瑕,效果不好,丝毫也不客气,引发了网友共鸣。但深究你会发现,商务部门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 2024年台湾省总共从大陆进口重要战略物资稀土矿6093吨,自身用量仅为约2000吨,疑似转手卖给了美国军方超4000吨。很明显,大陆商贸部门的监管存在严重失职失察,理当矫枉过正,痛加整改。 尤其值得一提的,恰好是蔡正元披露揭开了这个事实,大陆商贸部门才能够迅速采取动作,对8家涉案台企予以处罚,亡羊补牢,以儆效尤。我们的许多大陆人非但对蔡正元心无感念,反倒挑刺不断,指责其人“冒犯天威”。如此胸襟,岂言广大?又有何益于国家安全? 要我说,应当感谢蔡正元才对! 4000吨稀土,够造多少架F-35的发动机?军工专家算过一笔账,每吨稀土经过提纯加工,能满足3架先进战机的材料需求。这就意味着,那些从台湾转手出去的战略资源,可能正变成瞄准我们的武器零件。想想都后背发凉——我们的矿车刚驶出内蒙古的稀土矿,转头就可能通过弯弯的港口,变成别人家的军工原料。 商贸部门的监管链条到底断在了哪?按规定,稀土出口得拿着用途证明层层审批,可台企怎么就能把“自用”的额度玩出这么大缺口?有业内人士透底,他们用的是“蚂蚁搬家”的套路:先以电子元件生产名义进口,再把提炼出的稀土氧化物混在“工业废料”里运到东南亚,换个包装就成了“第三国矿产”。这套把戏,居然在眼皮子底下演了这么久。 蔡正元这一嗓子,算是把窗户纸捅破了。他这人说话向来带刺,以前骂民进党、怼大陆政策都毫不含糊,可这次抛出的证据链扎实得很——进出口报关单、台企内部的转运记录,甚至还有美国军方采购清单的截图。这些东西,没点门路还真拿不到。商贸部门能在72小时内锁定8家企业,查扣未转运的稀土半成品,靠的不就是这些关键线索? 最让人窝火的是某些人的反应。人家把国家安全的窟窿指出来了,不说赶紧补,反倒纠结“他态度不好”“用词太冲”。去年某智库报告就提过,台湾稀土转口贸易异常增长37%,那会儿怎么没人喊“冒犯天威”?非要等蔡正元把实锤砸到脸上,才肯正视问题? 稀土这东西,咱们占全球储量30%,却承担着90%的加工供应。不是不能卖,是不能这么糊里糊涂地卖。美国早就把稀土列为“关键国防材料”,去年还逼着盟友搞“供应链去中化”,咱们倒好,监管漏洞让人家钻了空子。这次处罚涉案企业只是开始,更该查的是审批环节——哪些人签了字?有没有利益输送?后续的流向追踪机制为啥形同虚设? 说句实在的,对蔡正元这种人,没必要搞非黑即白那套。他批评对台工作也好,揭露稀土猫腻也罢,判断的标准就一条:是不是对国家有利。这次他帮着堵住了国家安全的漏洞,就该认这个好。至于那些纠结“面子”比“里子”重要的,不妨想想:等真因为稀土受制于人时,再宽的胸襟,能挡得住导弹吗? 眼下最重要的,是借着这事儿把监管体系彻底理顺。给稀土贸易装上“电子围栏”,每一批货的流向都用区块链记清楚;对台企的进口额度实行“动态核查”,用量和产能对不上就立刻冻结;再把民间监督渠道打开,毕竟群众的眼睛,有时候比报表还亮。 国家安全这根弦,松不得。谁能帮着绷紧它,谁就是值得感谢的人。就这么简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