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被吓手脚冰凉! 7 月 10 日上午,一架俄制 Ge

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被吓手脚冰凉! 7 月 10 日上午,一架俄制 Geran-2 自杀式无人机从白俄罗斯边境穿越,以每小时 60 公里的速度低空逼近首都维尔纽斯。这架航程可达 900 公里的无人机虽未携带弹药,却直接触发立陶宛最高级别空中预警。 政府大楼内,总理帕鲁茨卡斯和议会议长斯克维尔内利斯,在安保人员护送下慌忙躲进地下避难所,维尔纽斯街头警报声四起,民众纷纷涌入就近的防空洞。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暴露了立陶宛在国家安全上的脆弱性。 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中对华政策最激进的国家,立陶宛近年来因允许台湾设立 “代表处” 遭中国反制,2021 年对华出口暴跌 91.4%,克莱佩达港货物堆积如山,经济陷入困境。但即便如此,立陶宛仍坚持亲西方路线,2024 年连任的瑙塞达政府持续加大军费投入,计划将国防开支提升至 GDP 的 5.25%,成为北约成员国中军费占比最高的国家。 此次无人机事件,实为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又一次试探。自 2022 年立陶宛切断加里宁格勒货物过境通道后,俄罗斯便多次以军事行动施压。早在2025 年 2 月,加里宁格勒已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射程覆盖欧洲腹地。白俄罗斯境内的俄军基地距离立陶宛边境仅 50 公里,频繁的军事演习令维尔纽斯如芒在背。 此次 Geran-2 无人机虽未造成实质损害,但其雷达反射信号被刻意放大,飞行轨迹直指总统府,战术意图明显,以低成本消耗北约防空资源,同时试探立陶宛的危机应对能力。立陶宛的过度反应,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困境。 事件发生后,部署在波罗的海空域的西班牙和德国 F-35 战机迅速转入战斗状态,但北约始终未发布正式声明。这种沉默背后,是西方对俄罗斯的无奈。既不愿因单次事件触发集体防御条款,又需维护盟友信心。而立陶宛自身的防空体系堪称薄弱,虽计划采购 100 架土耳其 TB2 无人机和美国反装甲无人机,但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防御。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立陶宛外交政策的两面性。一方面,瑙塞达政府高调宣称 “捍卫主权”,2024 年甚至提议向乌克兰派遣部队。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因对华制裁遭受重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下滑。 此次无人机事件中,总理帕鲁茨卡斯因深陷 20 万欧元贷款丑闻,其避险举动被反对党抨击为 “无能的象征”,而瑙塞达却因未公开表态遭舆论质疑领导力。 这场危机的连锁反应仍在发酵。维尔纽斯国际机场临时关闭导致中欧班列部分线路绕行,物流成本激增。欧盟内部对立陶宛的激进政策出现分歧,德国总理默茨在德军进驻立陶宛仪式上暗示 “需平衡安全与经济利益”。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立陶宛 2024 年众筹 500 万欧元为乌克兰购买无人机,最终被土耳其厂商免单,如今却在自家空域面对同款装备的威胁。 当立陶宛民众在防空洞中颤抖时,克里姆林宫的意图或许早已超越单次事件。俄罗斯通过 “狼来了” 战术,正在测试北约的战略底线。 既避免触发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又能逐步削弱波罗的海国家的防御意志。而对于瑙塞达政府而言,如何在对华关系修复与对俄强硬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比无人机威胁更棘手的挑战。 在这个被大国角力笼罩的小国,真正的危机或许才刚刚开始。面对这样的困局,立陶宛能否在北约的有限支持下守住国家安全?答案或许藏在维尔纽斯街头尚未消散的警报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