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的生意经,大厂精英你不见得能念好。 前一段时间,听一个朋友说常年租他房的那个年轻人,如今趁着天热返乡,回东北凉爽去了。 自此,4号线上少了一个背黑色瑞士军刀牌双肩背的大厂青年。小城里多了一个黑色双肩背公务员。 是的,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开始反向杀回,回到他们生长的地方,但是和大马哈鱼不一样,他们可不想回乡就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给中断了,那是另一个开始。 就像这位小哥以北航硕士的身份,竞争小城的一个体制内岗,而且还是对专业有要求的那种。你说他不占便宜,谁占便宜? 很多人都说年轻人卷不动了,回老家,但实际上这也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如果都是在没有任何背景的基础上打工,客观的说还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挣钱多。 比如说在北京一个it研发岗,月薪两三万比较平常,但回到18线小城。呃,这个it岗它就不存在,在这儿只有很多挨骂岗。 在京城的大厂打工,总好过在老家的小厂打工,这话倒是真的。我就认识一个小姐姐,坚决不回乡,为啥呢?她说她享受北京的宽松氛围,更享受北京的打工收成一月两万多,这在他们小城就是很多岗位一年的工资。 小姐姐手紧点,不买奢侈品,每个月花5000块钱足够了。在北京干十年,攒上100多万回到老家,嗯,听起来挺香! 小姐姐总说反正回老家,我也没啥奋斗目标,在老家我有房。有2套,不过没用,我们那儿的房十来万一套,盯不上啥大资产! 小县城的生活比较舒缓,是个熟人社会,有点什么事儿。七大姑八大姨也能帮你,人际关系就是这样,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助力。所以那个背双肩背的小哥哥一回到家之后,考公上岸便开启了一段可以一眼望到头的旅程! 既然旅程一眼能看到头,毫无波澜,那是不是能够在现有的范围之内折腾折腾呢? 于是乎,这小哥就想了个招,反正他有一个闲在家里的妹妹,还有50万闲在卡里的零花。小哥决定自己出资,让妹妹负责跑腿。诶,他要开一家店,开个啥店呢? 小哥先把自己带入消费者,他觉得爱喝咖啡的他,一定能够在小城里找到同类,所以来个咖啡馆吧。 这小城的现状是啥呢? 没有星巴克。别说星巴克了,就连麦记k记这都没有,有的只是麦当肯和肯百基! 小城里的时髦青年要开车60里才能够吃到一个麦香鱼,喝上一杯星巴克,就在这种大环境下,他的咖啡馆应运而生了! 咖啡加书加猫。 这几乎是所有文青咖啡馆的固定模式。咖啡嘛,豆子从网上买。咖啡机,整了台二手的才花6000块钱。至于书,这是他最不缺的。他一共拥有3000册图书,而且在他身边的人,那些书要多少有多少,整个三五吨问题都不大。因为如今一大批中产在清退自己的图书,没地儿摆,也没工夫看! 唯一手头不方便的就是猫。 上他二舅他们家,不由分说将一只小猫绑架了,装进麻袋,然后坐着兔兔车,忍受着后面大狗的狂吠和老猫的咒骂,就这样出了村进了城,咖啡馆开始试运营! 等真一运行起来,他才发现大错特错,知所以这里没有咖啡馆,是因为这里的市场就特么根本支撑不起这个项目?我简直是个怪物。 一杯15块钱的咖啡,对他来说已经是不能再低的了,因为我这是手冲啊,对了,妹妹学冲咖啡的那个学费还花了4000块呢。 店面房租虽然不贵,只有4000,但那也是钱呀,15块钱一杯咖啡,如果在低流量的情况下再刨去房租,水电啥的,基本上就不挣钱。 有人说,降到10块行不行?其实没用,因为10块和15块在小城人心目中都差不多。拿这钱喝一杯水。孩子你找削呢? 至于配咖啡的点心,那就更费劲了。有人说给他送。可送来的东西,这都是啥呀?一堆反式脂肪酸吃在嘴里一股塑料味,但问题是自己做呢,每一块的成本都是十来块,加在一起太贵了。 也别说他没生意,每到五一十一春节期间,浩浩荡荡的回乡大军就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 每到那时咖啡馆里人满为患,相亲的,谈事儿的,没事儿发呆的,各路顾客如同天兵天将,让他从早忙到晚。有的时候夜里都得开门。 有一回俩发小跟他这聊天,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晚上他跟人家说打烊了,结果大哥豪气的刷了200块,然后撇下三个字,别烦我。 可后来他在旁边也听了听,终于明白了,这大哥很快就要定居国外了,唉,又少了一个顾客,他要是天天来就好了。 最后呢,勉勉强强这咖啡馆开了八个月,猫倒是长了15斤,书也丢了60多本儿,咖啡豆卖了八袋,至于各种点心,嗯,这倒是把他妹妹给治了。一辈子爱吃点心的妹妹,现在一看见蛋糕就想吐。 算了算,虽然只赔了5000块钱,但问题是看不到挣钱的希望啊! 有人说你也不瞧瞧,为什么马路边那些蜜雪冻城,西茶,沪上阿姐,那些奶茶店的生意都挺好,人家主打低价呀? 5块钱,酸酸甜甜大冰杯,老板赚钱,赚到飞。 而且店面还小,十平米就行,雇俩人一倒班,你这不妥妥挣钱,但问题是这小哥总看不上那买卖,觉得low。哎!文青啊,这脑子里总是这么不实际。 就这样,风花雪月不当饭,摩卡拿铁不赚钱, 也罢!关门上板,抱猫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