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最缺少的,是一套科学且可持续的体系,以及支撑体系运转的耐心与共识。 从根基看,青训断层是核心病灶。校园足球与职业体系脱节,多数学校缺乏专业教练和场地,青少年赛事体系零散,导致足球人口基数极低——日本注册青少年球员超60万,而中国不足10万。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训练方法滞后,难以培养真正有潜力的苗子。 往上看,职业联赛生态畸形。资本无序涌入又快速撤离,俱乐部频繁解散,球员合同朝不保夕,从业者缺乏职业安全感。联赛商业化与竞技性失衡,虚假繁荣掩盖了技战术水平的停滞,甚至滋生假球、贪腐等乱象,破坏行业信誉。 更深层的是社会共识的缺失。公众对足球规律缺乏认知,既渴望短期出成绩,又不愿接受长期投入的阵痛;舆论对失利的包容度极低,往往将问题简单归咎于球员或教练,忽视体系性缺陷。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改革难以持续推进,政策常因短期成绩波动而摇摆。 足球的发展需要土壤、阳光和时间。中国足球最缺的,或许正是沉下心来培育土壤的耐心,以及全社会对“足球规律”的基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