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要和印度人做生意!!
老周做了十年纺织品出口,从没像这次一样窝火。
那年广交会,他认识了印度商人桑杰。桑杰操着一口带咖喱味的英语,拍着胸脯说能吃下他一半的窗帘订单,报价比欧洲客户低两成,只要求先付三成定金,尾款见提单副本。老周有些犹豫,但桑杰递过来的样品册做得精致,谈吐间全是“长期合作”“互信共赢”,架不住对方软磨硬泡,最终签了合同。
第一批货发出去时,老周心里还挺美。可货刚到孟买港,桑杰的电话就来了,语气急得像着火:“周先生,这批货的布料密度不对!比样品薄了三成!我的客户要索赔!”
老周懵了,这批货是按合同标准做的,出厂前还特意抽检过。他让桑杰发检测报告,对方却支支吾吾,只说“肉眼就能看出来”,接着话锋一转:“要么你给我降三成价,要么我就拒收,运费和滞港费你全担着。”
老周这才觉出不对。查了船期,货物在港口已经堆了三天,每天的滞港费都在涨。他想协商,桑杰却玩起了消失,电话不接,邮件不回。等老周托当地华人打听,才知道桑杰早把货偷偷拉走了——他根本没打算按合同付款,就是想用“质量问题”压价。
更糟的是,桑杰拿着老周的货,转头就以市场价卖给了其他买家,还到处说“中国供应商的货质量差,只能打折扣”。老周气到发抖,想走法律程序,可印度的官司拖起来没个头,律师费比货值还高,最后只能认栽,不仅没收到尾款,还倒贴了运费。
后来跟同行一聊,才知道不少人吃过类似的亏:有的被以“包装不符合当地风俗”为由压价,有的付了全款却收到一堆残次品,还有的合同里被偷偷加了“需经印度商检局认证”的条款,结果卡在认证环节动弹不得。
老周把桑杰的名字拉进了黑名单,也在心里划了条线:不是对所有印度商人有偏见,但碰上像桑杰这样精于算计、不讲信用的,生意真没法做。那笔烂账成了他办公室墙上的“警示贴”,时刻提醒自己:跨境生意,谨慎再谨慎,有些看似诱人的合作,背后藏着看不见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