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麦城时犯了一个巨大错误,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留下周仓等人守城,而自己带着关平他们突围。结果是关羽刚一出城,周仓等人就全军覆灭,让周仓留下等于就是直接送人头了。关羽和关平也没有走出去多远就被捕,也被杀了,可见关羽的这个安排不合理啊。 城里几百人,外面却是吴军的层层包围。留守和突围,都是生死难题。留下的,比如周仓、王甫,守着孤城,没等多久,就让敌人冲进来了。出去的,比如关羽父子,没出多远,早早就落入吴军的陷阱。这一出一进,好像都没有什么活路。把这两个选择摆在一起,疑问自然而然:留下人守城,真的有意义吗?大家都清楚,麦城不是当年那种能固守月余的大城池,这时的麦城,粮草见底,守兵稀少,处处是危机。 事实上,历史上对于关羽突围这段,记载都非常简单,陈寿在《三国志》里只是一笔带过:关羽被吴军包围,试图突围,被俘遇害。而在后世各种解读和民间演义里,才多了周仓自刎守义、关平跟随等情节。回头看关羽的安排,让一部分人坚守拖延,自己则带着亲信走小路突围,这样的选择到底有没有更好出路? 把麦城事件放进整个三国的大棋盘,其实就会明白,关羽的选择看似矛盾,其实背后是当时蜀国战略困局的直接体现。 先说“守”。麦城这座城,位于今天湖北当阳市两河镇一带,当时地理位置算不上险要,周边都是平地和水路,粮食也就剩那么几天的口粮。更重要的是,经过吕蒙“白衣渡江”这一仗后,关羽手下人心早已不稳,许多兵将的家眷都被吴军控制,大家打仗再也提不起劲。周仓、王甫这些人,就算再忠心,手里没粮,背后无援,只能眼睁睁等着敌人冲上城头。 再说“走”。关羽选择突围,带的也不过是几百精锐,走的是小路,想着躲开吴军大队。可惜吴军将领朱然、潘璋等早就布下天罗地网,关羽父子等人一头撞进包围圈。古书上讲得简略,可细琢磨其实很简单:无论走还是守,已经没有胜算。蜀汉本来指望的上庸援军(刘封、孟达)迟迟不至,其实在历史记载里,当时他们根本就没打算来救,因为上庸新得,自己都难保,援兵不会到,守城只会是慢性死亡。 关羽何不干脆“合兵一处”,大家一起守城,凭借麦城的坚固多拖一会,等刘备派兵来救?从现实看,粮草是硬伤。麦城的粮仓已经空了,靠杀马顶多多坚持几天,城外吴军看得死死的,也不会傻到硬攻,围着饿也能饿垮守军。历史上的大部分围城战,最后都是里应外合或者投降收场,很少能靠拖时间等到奇迹。 从后来的结局看,留守的全没了,突围的也全军覆灭。很多人都说,关羽这次是不是赌错了?还是说,他其实只是做了所有主帅在绝境下都会做的那个选择,至少给一部分人留条生路,哪怕希望渺茫。 关羽一生自负武勇,刚直不阿,这既成就了他的名声,也给他埋下了不少隐患。到了麦城,选择分兵而行,说到底是想给自己留一线机会,也给兄弟们争取一口气。那时的关羽,既没援军,又断了后路,粮草也快见底。这种时候,哪怕他还想着死守麦城,敌军也不会让他有喘息的机会。 让周仓、王甫留下,不单是出于信任,更有一种心理:让主力(自己)突围,能吸引敌人注意力,拖住一部分兵力,哪怕自己败了,留守的说不定还能等到援兵。但实际情况是,吴军早就分头堵截,守与突围都是一步死棋。换句话说,无论选哪种方案,结局都逃不掉。 还得看到,关羽其实是带着悲壮赌命。他早已感到大势已去,只是做最后一搏。关羽生性骄傲,不肯束手就擒,这种气质贯穿他一生。这一次麦城之困,只能说是时代和个人悲剧的终点。后世有不少评论说,关羽要是低调点,放下身段,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可站在那时那地,这些假设都是后人“事后诸葛亮”。主帅落难时,信任谁、用谁、怎么分兵,这些全是临时决定,根本没有时间做十全十美的选择。 再看当时整个三国格局,荆州已经不属于蜀汉,东吴和曹魏结成同盟,蜀国远在益州根本无法驰援。刘封、孟达虽然距离麦城不算远,但从权威史料看,他们按兵不动,也是出于自保考虑。这种局面下,关羽等的不是支援,而是围堵。可以说,无论他把人都留城、都带走、还是一半一半,结果其实不会有太大区别。 但不能说关羽完全没有思考。他选择分兵,说明还是有点指望,让守城的能多撑一会,自己带着关平、赵累,也许能趁乱杀出一条路。这种心理,在很多古代主帅的兵败时刻都出现过。有些历史战例,主将分兵反而救下一部分部属。但麦城太小、敌人太多、情报早被吴军掌握,想靠分兵搅局根本无从谈起。 关羽对自己一直很自信,他觉得自己只要在外,吴军就不会轻易逼攻麦城。关羽如果全都留在城里,吴军说不定直接围困,不战而胜。可是等到分兵突围的消息传出,吴军立刻大军压上,守的人没撑几天,全都被俘或自尽。这样的结局,不光让关羽遗憾,也让后人心痛。但这就是兵败如山倒时的残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