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6年,6000解放军被三万敌人包围,为了不泄露机密,旅长下令烧毁全部文件,

1946年,6000解放军被三万敌人包围,为了不泄露机密,旅长下令烧毁全部文件,并准备进行殊死一战,万分紧张之时,一位地主突然站出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夏天,中国大地战火不断,刚刚经历短暂的和平谈判,国共之间的矛盾再次激烈爆发,国民党调集大批兵力,向中原地区的解放军发动猛烈攻击,企图一举消灭游击主力,湖北鄂东的第二旅成为中原突围中的关键一环,任务是掩护主力北上,虽然人数不多,但这支部队承担了极为重要的责任。 第二旅一路南撤,边打边退,最终抵达安徽岳西的冶溪镇,战士们已经极度疲惫,弹药所剩无几,但依旧坚守岗位,没有放弃任何一寸阵地,他们知道,自己必须坚持到主力安全转移为止,就在大家稍作歇息准备接应后续部队时,意料之外的危机突然降临。 7月20日,天刚亮,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悄然完成对冶溪镇的包围,这支敌军兵力超过三万,装备精良,火力远胜解放军,当时第二旅仅有五千余人,且长途奔袭后人困马乏,几乎弹尽粮绝,外有重兵压境,内无增援之力,冶溪镇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死局,部队已经做好最坏打算,将重要文件集中焚毁,准备在弹药用尽后与敌人血战到底。 然而,就在这生死关头,一位特殊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冶溪镇上的胡之杰,一位年逾花甲的地主,胡之杰年轻时曾在川军服役,官至师长,参与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役,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与内斗,他早年退隐乡间,回乡后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为乡亲们修路筑坝、施粥济困,是远近闻名的仁义之人。 这次解放军来到冶溪镇后,他主动提供住所和粮食,协助部队安顿下来,他见到解放军纪律严明,不扰民、不占便宜,甚至还帮村民挑水、修屋,心中颇为感动,他多年行军打仗,深知一支军队的精神面貌反映其本质,而解放军展现出来的正是他多年前曾渴望却未能实现的理想军队形象。 当他得知围攻冶溪的是七十二师时,心中一震,原来这支部队的主官傅翼与祝顺鲲,正是他当年在川军中亲手提拔的下属,一同征战多年,情同父子,虽然多年未见,但他知道这两人仍尊敬自己,在这般危急时刻,他决定放下身份,亲自前往敌营,试图劝说老部下手下留情。 胡之杰穿过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七十二师的前沿据点,面对这位昔日上司,傅翼和祝顺鲲没有拒之门外,而是给予了接待,胡之杰没有请求他们投降、也没有要求他们反水,他只是陈述形势,劝他们不要做无谓牺牲,他分析当前局势,指出蒋介石调遣川军作战,实则是利用外地兵力内耗,把非嫡系部队推向前线,打下冶溪镇,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完成命令,但若真让部队拼死攻坚,难免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胡之杰的劝说并非空洞说教,而是点出了两人长期以来的心病,川军在国民党体系中始终地位尴尬,常年被压制,难得信任,他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两位将领心中的疑团,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命令撤军,但刻意在一侧防线部署疏松,为第二旅创造了一条突围的生路。 当夜,解放军悄然撤出冶溪镇,全旅无一人伤亡,成功与主力会合,这一行动成为中原突围中最为成功的一次撤离,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更保住了战场主动权,胡之杰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没有拿枪上阵,却用一身过往的军中威望和对局势的清醒判断,撬动了一场战局的转向。 不仅如此,胡之杰还将自家囤积的少量枪支弹药悉数交出,支援了解放军,他这些武器原是防匪自保用的,如今却成了部队继续作战的补给,对于一位地主来说,这样的行为非但无利可图,甚至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但他并未犹豫,正是这份决心,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一些人的担当与选择。 在冶溪镇发生的事件并非孤例,就在同年深秋,山东平度县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解放军在胶东战场执行牵制任务后,被三万多国军包围在偏僻山坳之中,敌军占据制高点,以重火力封锁所有通道,部队断粮断水,电台损坏,几乎陷入绝境,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一位名叫陈守业的当地大户出现在山口。 陈守业是方圆几十里地的大地主,曾与国民党地方保安组织关系密切,战士们起初对他并不信任,但他带来一条隐秘的地道,彻底改写了局势,这条地道是他祖上为防匪修建,年年维护,通往山后五里外的乱葬岗,解放军通过地道全数撤离,避开了敌军包围圈,保存了完整建制,陈守业也因此成为当地传说中的人物。 这些事件表明,在解放战争中,许多原本与共产党无直接联系的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支持与帮助,他们之所以愿意冒险,不是因为受命,而是出于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对解放军作风的认可,尤其是像胡之杰这样曾经为国民党效力的旧军人,选择帮助解放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年观察体悟后的选择。 信息来源:快懂百科——胡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