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2年尼克松访华,炫耀核武器数量:“我们美国的原子弹,足够炸毁地球十次!”周

1972年尼克松访华,炫耀核武器数量:“我们美国的原子弹,足够炸毁地球十次!”周总理一句话便让他哑口无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2月21日,北京的天气寒冷干燥,首都机场跑道上还残留着一些积雪,就在这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专机悄然降落在中国的领空,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在任总统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冷战格局中一次巨大的震动。 那时的世界,被一条看不见的铁幕分割,美国与苏联是两个超级大国,他们在核武器、空间技术和意识形态上展开了全面的争夺,中国则在这两个巨头之间独立求生,中苏关系因边境冲突而急剧恶化,美国对中国则长期采取遏制政策,不承认其合法地位,还在台湾驻军、签订军事条约,中国刚刚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岁月,国家经济极为紧张,国际地位也处于孤立状态。 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两个世界大国却开始试图接近,这一切的开端,源于几年前的一场“乒乓外交”,美国乒乓球队意外被邀请访问中国,为两国关系破冰提供了契机,随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的正式访问铺平道路,整个计划保密程度极高,连很多美国政府内部人员都被蒙在鼓里。 尼克松的到来,是一次精心筹划的战略行动,他此行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重新调整美国在全球的战略重心,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财政赤字严重,苏联则在军事和核力量上不断增强,美国倍感压力,在这样的局势下,与中国缓和关系,不仅可以在国际上牵制苏联,也有助于美国从东亚战场上逐步脱身。 飞机落地后,尼克松走下舷梯,迎接他的是周恩来总理,那一刻,镜头闪烁,记录了这场历史性的会面,周恩来在寒风中等候多时,保持着一贯的沉着和礼貌,从机场到国宾馆的途中,街道两侧没有安排欢迎人群,这是中国刻意为之,中方希望展示的是一个真实、内敛、不做表面功夫的国家形象。 访问的第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尼克松,这场原本计划很短的会谈,最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他仍坚持亲自会见,足见此次访问的分量,真正的细节谈判,则由周恩来主导,与尼克松及其代表团进行多轮磋商。 最核心的问题,是台湾,美国与台湾之间签有《共同防御条约》,还在岛上驻有上万名军人,而中国则始终强调台湾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国家要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承认这一立场,双方围绕“一个中国”的表述展开了反复协商,最终,美国在公报中表示“认识到”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种措辞既保留了美国的灵活性,又满足了中国的基本立场。 除了台湾问题,核武器也是这次访问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在那个核威慑主导的年代,美国的核武库规模庞大,足以在短时间内摧毁地球文明,中国的核武发展起步晚,数量也远不如美苏两国,但中国坚持发展自主的核力量,其核心思想是“有限而有效”,强调防御性,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点在谈判中被明确表达出来,中国希望通过有限的核力量,建立起基本的反击能力,以此维护国家安全。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这种核战略思想显得与众不同,中国并没有参与核竞赛,也没有追求数量上的对等,而是强调最小化的威慑,这种思路的关键是保障“第二次打击能力”,即便在遭受核打击后,仍能进行有效反击,以此遏制敌方的先发制人冲动。 这也解释了中国对核武部署方式的选择,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时期,固体发射井曾被广泛使用,但这种固定设施容易成为先发打击的目标,生存率低,后来,移动式发射平台逐渐出现,例如铁路和公路上的伪装运输装置,但这些装置在被持续监视的情况下也存在暴露风险,最终,核潜艇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平台,它们可以在海下长时间隐蔽,随时出击,成为最稳妥的第二次打击手段,中国也在这一方向上投入巨大努力,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水下核力量体系。 然而,几十年后,美国及其盟友依然时常渲染“中国扩核”的论调,有媒体声称,通过卫星图像发现中国在西部地区建设了大量发射井,暗示中国正在大规模扩展核武库,这类报道在西方舆论中引发不安,但从专业角度分析,这些推论往往缺乏实际依据。 现代核战略的核心早已不是数量之争,而是生存能力与打击可信度的较量,固定发射井的战略价值早已下降,而真正难以防范的是水下的核潜艇,西方对中国发射井的关注,更多是一种舆论策略,为自身扩核寻找借口,或为军费增长制造理由。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关于中美《上海公报》的历史意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