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5年,开国女将军李贞回乡探亲,遇到了打骂她的第一任丈夫古老三,当二人再相见

1955年,开国女将军李贞回乡探亲,遇到了打骂她的第一任丈夫古老三,当二人再相见时,古老三整日提心吊胆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湖南浏阳的群山之间,曾有一个叫李贞的女孩,她出生在1908年,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深陷在封建和贫困的泥淖中,李家是个普通农户,穷得叮当响,李贞排行第六,前面五个姐妹早已叫家里喘不过气来,她的降生,没有带来欢喜,反而是父亲的一声叹息,日子太难,家里的重担压得人直不起腰。 没几年,父亲因病去世,六岁的李贞,连父亲的棺材板都没抱过就被送去了隔壁村的古家,当年的人没得选,只要那户人家能给碗饭吃,孩子就得走,李贞成了童养媳——一个还不会扎辫子的孩子,就要承担“媳妇”的身份,古家是个比李家好不了多少的庄户人家,但脾气硬,手也狠,李贞在那儿的日子,像一只关在柴房里的小动物。 她每天天不亮就得上山砍柴,十里山路来回一趟,肩膀压得红肿起泡,冬天,河埠头结着冰,她要蹲在那里刷全家的鞋子,稍有不慎,就是一顿竹鞭,从早忙到晚,吃的是剩饭剩菜,穿的是打了补丁的旧衣裳,她的手脚常年冻裂,脓水流出来,只能用破布缠着继续干活,到了十四岁,古家人说她“年纪到了”,就把她硬塞给了古家排行老三的儿子,成了“正式的媳妇”,这个所谓的丈夫,比她大几岁,脾气暴躁,喝了酒就打人,李贞从没被当人看过,她的青春,是在烟熏火燎的灶膛前度过的。 可就在这样的苦难中,一点不安于命的火苗悄悄燃起,1926年,外面的世界开始变了样,农会的人在村里搭台子,讲妇女觉醒、土地分配的事,李贞送柴的时候听见有人说:“女人也能靠自己活下去,”这一句话像雷劈进她耳朵,她开始偷偷去听农协的讲话,学着给人传信,了解队伍的动向,她的脚早已熟悉山里的小路,这让她成为一名天然的交通员,那年,她才十八岁。 古家怕惹事,干脆撕了婚书,把她赶出门,这在当时是大丑事,可对李贞来说,却是一次重生,她彻底离开了那个让她噩梦连连的家,投身到革命队伍中,从此,她再也没有回头看过。 进入队伍后,她什么都不会,但什么都愿意学,她从挑水做饭做起,渐渐参与战斗,她能扛枪、能投手榴弹、能带人夜袭,她不怕死,也不怕苦,最初,她只想逃离旧日的牢笼,但后来,她开始明白,革命不是个人的逃命之路,而是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人共同的希望。 在敌人的围剿中,她跟着部队转战各地,有一次,山林被围,她带头跳崖求生,跌断了两根肋骨,躺了三天才被找回来,冻伤、饿肚子、翻雪山、过草地,这些她都挺过来了,她不再是那个被打得不敢吭声的小女孩,而是能带兵打仗的女战士。 战争年代里,她也有了战友,有了伴侣,她和甘泗淇在长征途中相识,一个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政委,一个是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战士,他们没有热闹的婚礼,只是在茅草屋里结了亲,甘泗淇讲莫斯科的雪,李贞教他认草药,他们在战火中相互扶持。 抗战爆发后,李贞被派往冀中组织妇女抗日救援队,她带着一帮妇女给前线送粮、缝军衣、救伤员,炮弹落在村头,她照样不躲,到了解放战争,她又负责后勤,把三千担军粮从老百姓口中一点一点省出来,她从不居功,只说:“这是大家的命,” 1949年,她和丈夫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新中国成立,他扛着部队的红旗,她袖口还沾着石家庄战场的灰,他们身上穿的是军装,心里装的是无数牺牲的战友,他们知道,这一天来得太不容易。 1955年,国家授衔,她成为全军唯一的女将军,一个从童养媳走出来的女人,肩上扛起了镏金将星,那天,颁奖大厅里掌声雷动,台下的甘泗淇眼眶通红,他自己是上将,但看着李贞,他无比敬佩。 这一年,她回到了浏阳老家,村里沸腾了,谁也不敢相信,那个当年被打得连哭都不敢哭的旦娃子,如今成了将军,她没带贵重礼物,只带了些糖果、棉布和一封信,她托人把这些送到古家,说那段苦,是那个时代的错,不怪具体的人,她没有报复,也没有诉苦,只是轻轻地把旧账翻过。 她在乡里看见孩子们趴在破桌子上读书,便捐资办起了一所小学,取名“贞爱”,她说,这不是为自己立碑,是想让更多女孩子有书读,不再走她走过的路。 李贞晚年生活极为简朴,她的皮箱里只有几套补丁军装、一张老存折、两个抗战时期藏下的金条,她立下遗嘱:所有财产交给党,骨灰撒入浏阳河,不留墓、不立碑。 1990年春天,她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她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却用一生告诉人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改变命运,而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命运安排的路,她不是传奇,而是无数中国女性从沉默走向觉醒的缩影。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人民军队第一位女将军李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