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5 年,黑龙江有个退休老人上山采松茸,在石缝里摸到个硬东西,扒开一看,是部

1985 年,黑龙江有个退休老人上山采松茸,在石缝里摸到个硬东西,扒开一看,是部旧电台,机身上还刻着 “USA”,69岁的老太太听说后,跑来一看,突然就哭开了,边哭边说:“我知道这电台是谁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秋天,黑龙江东宁县的山林里,天气晴朗,风吹动着树梢,落叶在山路上翻滚,一群上山采松茸的退休职工在林间穿梭,像往常一样寻找着能换点钱的野生菌,就在这样一个寻常的日子里,一件沉睡了四十年的物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其中一人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蹲下身揉膝盖的时候,眼角瞥见石缝里露出一角破旧的油布,油布边缘被风雨磨得起了毛边,颜色已经褪成暗黄,他呼唤伙伴,用木棍拨开周围的碎石,那块油布包裹的东西随即“咚”地一声掉落在地,他们打开油布,里面是一台锈迹斑斑的铁制设备,沉沉的,表面模糊地刻着“USA”三个字母。 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他们神情变得凝重,这不是普通的山货,也不像是近代的东西,他们没再继续采松茸,而是将这个沉甸甸的家伙包好,带着它匆匆下山,把它送到了绥阳镇派出所。 接到报告后,派出所民警对这台神秘设备格外重视,他们将油布层层剥开,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台,还包括一台收发报机、一个微型电键、一套修理工具,几张旧报纸,以及一本封皮印着“伪满康德六年”的字典,字典已经发黄,纸张松脆,第一页用中俄文写着“朴英山的书”。 这个名字在档案中查不到任何信息,警方尝试走访、比对,但无论在烈士名册还是抗联资料中,都没有“朴英山”的明确记载,这起事件似乎陷入了僵局,直到消息传到北京,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得知此事,主动表示要到现场看看。 她叫王一知,是一位曾经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的老战士,也是抗联指挥员周保中的夫人,这台电台对她来说并不陌生,她曾在战时担任无线电营的政治副营长,亲自训练过多个电台操作员,她认出这台设备是当年从苏联转交给抗联的一种美制电台,小巧、便于携带,特别适用于游击战的通讯任务,这种电台编号为SCR-536,是美国在抗战期间通过苏联援助中国抗联的重要装备之一。 王一知确认了电台的身份,也想起了那本字典上的名字,朴英山,是她在抗联教导旅无线电连里认识的一位朝鲜籍战士,他出身贫苦,家乡在朝鲜北部,幼年时因家人惨遭日军屠杀而孤身逃到中国东北,1939年前后,他加入了抗联第五军,因擅长无线电技术,很快就被调入情报系统,担任侦察队的通信骨干。 1940年,抗联在日军的重压下退入苏联边境地区进行整编和训练,朴英山也随部队进入苏联,接受了更系统的电台操作和密码通讯训练,随着美苏之间的物资合作,苏联方面将部分美制设备转交给抗联部队使用,朴英山在整编后被任命为无线电连的副连长,开始使用这部电台执行任务。 1944年6月,抗联决定派他率领两个战士秘密潜回东北,侦察敌军调动情况,并建立新的联络点,朴英山带着电台潜入宁安南马场一带,依靠山林隐蔽活动,他们白天藏身林中,夜晚架设天线进行通讯,情报通过电波传回指挥部,为防止电台落入敌手,他将电台层层包裹,用油布密封,每次转移前都要先藏好,确认安全后再取出使用。 但这次任务并不顺利,在一次与地方抗日志士接头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叛徒李义弼,是曾与抗联并肩作战的人,后来投靠了日军,他假意设宴招待朴英山,席间在酒中下药,朴英山失去意识后被捕,两名同行的战士当场牺牲。 朴英山被押送至哈尔滨的关押点,遭到严酷拷打,敌人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抗联的联络方式和电报密码,但他始终一字未吐,根据后来从敌伪档案中解密的资料显示,他在狱中承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最终被杀害。 而那部电台,就在他被捕前的混乱中,被他藏进了寒葱河林场的一处岩石缝隙中,他原本计划脱身后再来取回,却再也没有机会回来,这台电台自此沉睡在林间,直到四十年后的那个秋天,被一块突出的石头“绊”了出来。 这部电台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一段无声的历史见证,在它沉默的铁壳下,藏着一名战士的忠诚与牺牲,也见证了抗联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维系情报网络的努力,每一次电波的发出,都是在刀尖上跳舞,一旦被截获,整个小组可能就此覆灭。 发现电台的消息传出后,被迅速上报至省文物部门,经过鉴定,这台电台被列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随后被安置在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展出于一处特设的抗联展区,油布依旧包裹着电台,锈迹斑斑的铁壳上,“USA”三个字母虽然模糊,但仍清晰可辨,旁边放着那本字典,纸张泛黄,字迹几近模糊,那几个中俄文的字,仿佛还在低声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