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20

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2025 年一开年,中俄贸易的温度就有点不对劲。第一季度的双边贸易额同比下滑了 6.6%,尤其是汽车和能源这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数据回落得格外明显。这事儿乍一听像是俄罗斯 “缓过劲来就翻脸”,但细究起来,其实是一场由市场规律、国际博弈和产业升级共同编织的复杂棋局。 先说能源这一块。俄罗斯从 2024 年起取消了石油出口关税,这原本是为了应对西方制裁、抢占国际市场的无奈之举。可这招直接打乱了中俄能源贸易的传统节奏 —— 以前俄罗斯石油出口中国得交关税,现在关税没了,价格自然跟着往下掉。打个比方,原本 100 美元一桶的油,关税占 20 美元,现在直接卖 80 美元。虽然中国进口量可能没变,但贸易额却实实在在缩水了。更关键的是,俄罗斯为了对冲欧洲市场的损失,把更多石油卖给了印度、土耳其这些愿意用卢布结算的国家,导致对华出口量也出现波动。这哪是 “翻脸”,分明是被西方逼到墙角后的求生本能。不过,俄罗斯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在 2025 年 2 月明确表示,俄罗斯将增加对华石油出口超过 900 万吨,以支持天津炼油厂项目,这说明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根基依然牢固,只是短期数据被价格波动和市场分流 “误伤” 了。 再看汽车产业。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曾经风光无限,2023 年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50%。但到了 2025 年,画风突变:俄罗斯本土车企在政府补贴下复产,韩国现代、起亚借着中亚国家的跳板曲线进入俄罗斯,再加上欧洲二手车大量流入,直接把中国汽车的市场份额挤到了 35%。更要命的是,俄罗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悄悄提高了汽车进口的环保标准,中国部分车型因为不符合新规被挡在门外。这哪里是 “对华下手”,分明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一场硬仗。但中国车企也没闲着,联合起来在莫斯科建立了 “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通过试驾活动和充电设施建设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同时在白俄罗斯建了组装厂,通过关税同盟曲线进入俄罗斯市场,1-3 月从白俄罗斯出口到俄罗斯的中国电动车数量同比翻了三倍。 不过,中国可不是吃素的。就在贸易数据下滑的同时,双方在新兴领域的合作却在悄悄发力。2025 年 7 月,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在中俄博览会上明确表示,中俄正在跨境电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辟新战场。举个例子,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 “速卖通” 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 50%,2025 年第一季度的交易额同比暴涨 120%。更绝的是,中国还跟俄罗斯签了 “以货易货” 协议,用汽车换俄罗斯的木材、化肥,直接绕过美元结算,把贸易波动的影响降到最低。这种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策略,让中俄贸易在传统领域遇冷时,新兴领域的合作正在开花结果。 有人可能问:“那俄罗斯为啥不直接跟中国谈,非要玩这些小动作?” 这就得说到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了。俄乌冲突还在持续,俄罗斯需要在西方压力和东方合作之间走钢丝。一方面,它得向西方展示 “我不是完全依赖中国”;另一方面,又得从中国获得实实在在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这种矛盾心态,在 2025 年初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一边削减能源对华出口,一边又跟中国签了价值 200 亿美元的北极 LNG-2 项目合作协议。中国自然也看得明白,在能源领域直接把原本进口俄罗斯的石油转向了巴西、安哥拉,同时加大从俄罗斯进口煤炭和天然气的力度,用 “拆东墙补西墙” 的办法平衡贸易额。 其实,中俄贸易就像一对经历过生死的兄弟 ——2022 年西方制裁最狠的时候,两国贸易额逆势增长 35%;现在俄罗斯缓过点劲来,自然想在合作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但中国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你要在能源定价上较劲,我就用新能源降低依赖;你要在汽车市场设门槛,我就用跨境电商和海外建厂破局。说到底,这不是 “翻脸”,而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 —— 既有利益交换,也有互相试探,但最终都得回到合作共赢的轨道上来。 这场贸易波动还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任何双边关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中国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总能在危机中找到机遇 —— 当能源贸易遇冷时,新兴领域的合作正在开花结果;当传统市场萎缩时,跨境电商和海外基地正在搭建新的桥梁。这就像下棋,你看到的是一步险棋,其实背后是十步的布局。正如 2025 年 5 月中俄签署的 20 多项合作文件所揭示的,双方正在夯实经贸和能源合作的基本盘,同时在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等领域开辟新战场。真正的大国关系,从来不是靠短期数据定输赢,而是看谁能在变局中握住长期战略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