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日本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由于日本缺少稀土,又依赖稀土,

日本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由于日本缺少稀土,又依赖稀土,所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去挖泥巴来提取稀土。 稀土不是土,是17种稀有金属元素的统称,别看名字不起眼,用处可大了去了。智能手机屏幕、电动车电池、风力发电机,甚至军用雷达,哪样离得开稀土?日本作为科技大国,对稀土需求特别高,但自己地底下几乎啥也没有,过去全靠进口,尤其是从中国。全球稀土市场有句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可2010年,中国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开始限出口,日本一下子被卡住了脖子。 那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猛降40%,价格直接翻了好几倍。日本企业傻眼了,库存撑不了多久,生产线都开始停摆。比如,做相机镜头的公司,没稀土就造不出高精度玻璃,连丰田的混合动力车都差点没电池可用。日本政府急了,喊出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可说归说,哪那么容易?陆地上找不着矿,他们就琢磨:海底有没有? 科学家早有猜想,海底可能有稀土泥。2012年,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在南鸟岛附近海域证实了这事儿。那片海底,5000多米深,藏着巨量稀土泥,储量据说够全球用几百年。光镝和铽这两种关键元素,含量就高得吓人。可发现归发现,想挖上来是另一回事。深海环境恶劣,水压能把潜艇压成铁饼,温度低得要命,还黑漆漆一片,设备得扛得住这些才行。 日本组了个大团队,政府投钱,企业出技术,科学家带头干。他们设计了一种深海采矿设备,配上钢缆和机械臂,专门抓泥巴。2022年第一次试采,选在茨城县附近,水深2500米。结果呢?设备下去没多久就卡住了,深海压力太狠,零件直接变形,泥巴没捞上来。这次失败让团队冷静下来,回去改设备,用更耐压的材料,把机械臂调得更灵活。 2024年,他们卷土重来,在小笠原群岛附近试了一次,水深5500米。这回成功了,机械臂抓起一堆稀土泥,拉回海面。检测结果一出来,镝和铽含量高得让人振奋。这不是运气,是无数次试验和改进堆出来的。设备成本高得离谱,一次下海几亿日元没了,但日本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这事儿离不开一群死磕到底的人。比如加藤泰浩,JAMSTEC的教授,2012年带队找到南鸟岛矿床。他常年在船上盯着地质数据,硬是把海底的秘密挖了出来。还有工程师山本隆司,负责造设备,天天泡在实验室测试材料,解决深海高压的问题。他们的努力,撑起了整个计划。 深海开采听着牛,但问题不少。环保是个大坎儿,挖泥巴会不会搅乱海底生态?科学家还在研究,没定论。成本也高得吓人,设备贵,维护更贵,商业化还得等技术再成熟。日本现在是咬牙投钱,赌一把未来。 日本不是唯一盯着深海的。中国也出手了,2024年推出“海龙”号采矿车,在南海试采,效果很不错。南海和东海的稀土储量据说占陆上的三成,中国这步棋走得稳。日本的进展倒是给全球开了个头,证明深海资源不是梦。未来,他们还想拉上国际伙伴一起搞,摊薄成本。 日本这事儿,核心就是“工匠精神”。没资源,那就自己找;技术难,那就慢慢啃。他们不怕失败,一次不行就再来,细节抠到极致。这种劲头,不光是技术突破,更是种态度。全球稀土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日本这路子能不能走通,大家都在盯着。

评论列表

十年河东
十年河东 4
2025-07-12 20:19
第一次听说稀土是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小编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