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4年,伟人得知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已11年,却依然只是副连长

1964年,伟人得知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已11年,却依然只是副连长,还被迫转业地方,听到这个消息后,伟人脸色一沉,质问道:“这么多年了,怎么才升了一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一个夏天的晚上,北京的一场京剧演出在北戴河上演,这是一部新编的现代戏,叫《奇袭白虎团》,唱腔激昂,剧情紧凑,讲的是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奇袭敌人团部的故事,那一夜的观众中,有一位特殊的人,他看完之后,不只是被剧情打动,而是想起了剧中的原型人物,一个曾在真实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士。 这个人叫杨育才,那一年,他38岁,正在山东的一个地方当副连长,没人知道,他就是那个带着12个侦察兵闯入敌后,端掉南朝鲜“白虎团”团部的人,他曾击毙敌团长,抢回团旗,全身而退,却在战后十多年默默无闻,甚至几次晋升都被挡了下来。 杨育才出生于陕西勉县的一个贫困山村,家里穷得揭不开锅,1949年,他参加解放军,没多久就入了党,1951年,他主动报名去朝鲜参战,那时他只是个普通士兵,但因为机灵、肯拼,很快当上了侦察排的副排长,战友们说他跑得快、力气大、点子多,给他起了不少外号,朝鲜战场上,他执行过很多次侦察任务,不少比电影还惊险。 1953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敌我双方都在做停战前最后的较量,这时,南朝鲜第一师的“白虎团”高调出击,妄图在停战前再打出声势,这支部队曾被李承晚亲自授旗,是南军的王牌,有着美国顾问支持,团部设在金城战线后方的二青洞,重兵把守,装甲车辆齐全,指挥系统严密。 志愿军决定对这支部队来一次致命打击,杨育才接到任务,带着12个侦察兵,化装成敌人,潜入敌后,那天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们穿着缴获的南军军服,还披上了美军顾问的装备,刚出发不久,一个战士踩到了地雷,眼看全队可能被暴露,杨育才动作极快,拆掉了雷的引信,及时解除了危机。 一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南朝鲜传令兵,杨育才会说朝鲜语,骗取了当晚的暗号,还从他嘴里套出了团部的具体位置,小队顺利通过了敌军的巡逻岗,摸到了白虎团团部对面的山坡上,此时正值敌军高层在开会,当他们走近时,杨育才机警地安排几人假装是来“送命令”的伪军,顺利混入指挥部。 凌晨两点,杨育才下令分三路突袭,一声枪响,整个指挥部乱成一团,敌人彻底没反应过来,连团长陆根珠都死在会议室内,13分钟后,战斗结束,97名敌军被击毙,19人被俘,团旗也被夺回,更难得的是,我方无一人伤亡,这次行动直接瘫痪了白虎团的指挥系统,为志愿军后续金城战役的胜利扫平了障碍。 这场战斗结束后,杨育才回国,立了特等功,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方面还授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战功卓著的战士竟然多年没有晋升,1958年,部队想提拔他当连长,审查时被否决,原因出在他16岁那年曾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虽然只待了两个月就逃回来了,但这段经历成了“历史问题”。 后来几次提拔也都因这个理由被卡,杨育才不抱怨,继续带兵训练,脚踏实地,他说,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幸运了,其他都不重要,1963年,他带着这个“问题”转业到山东德州一间工厂,当了副科长,平日里他种菜养鸡,下班后爱看书写字,同事们只知道他当过兵,干活利索,谁也不知道他是“奇袭白虎团”的主角。 直到1964年那场戏上演,一切才发生了变化,那天,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完演出后,得知剧中主角的原型就是杨育才,一查档案,才发现这样一个战斗英雄,竟然多年原地踏步,毛主席当即批示,不能因为历史问题就冷落有功之臣,很快,杨育才被重新召回部队,直接提任营长。 从那以后,他的军旅生涯重新展开,他从营长做起,后来当上副团长、副师长,直至1982年以正师级离休,在部队里,他特别注重训练实战化,把朝鲜战场上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年轻战士,他喜欢搞夜训,强调隐蔽接近、快速突击,几乎把部队练成了一支“白虎团克星”。 退役后,他住进干休所,仍然乐于向学生讲述战场故事,他讲得生动又真实,总是强调团队精神和临战冷静,他的金星奖章和那面被他亲手扯下的“白虎旗”,如今都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静静地讲述着那段硝烟中的传奇。 杨育才的一生,是英雄被误解、被埋没、又被重新认可的缩影,他不是唯一一个被“历史问题”耽误的战斗英雄,事实上,很多志愿军的功臣在战后都因为各种原因晋升无望,有的被迫转业,有的甚至下放劳动,直到1978年,中央专门下文,开始系统纠正这些问题,许多像杨育才一样的老英雄才被重新提拔或恢复待遇。 信息来源:陕西日报——奇袭白虎团的战斗英雄杨育才;华夏经纬网——杨育才:奇袭“白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