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1918年,列宁遭遇刺杀,女刺客卡普兰对着他连开了三枪。很快杀手便被抓捕

[太阳]1918年,列宁遭遇刺杀,女刺客卡普兰对着他连开了三枪。很快杀手便被抓捕,而她的下场实在是惨不堪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芬妮·卡普兰) 1918年8月30日,莫斯科米海尔松工厂外,几声枪响,苏维埃政权的领袖列宁应声倒地,三天后,一个叫芬妮·卡普兰的女人,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秘密枪决于克里姆林宫,尸骨无存。 官方叙事就此定稿:一个疯狂的女刺客,得到了应有的下场,然而,这场过于仓促的处决,反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卡普兰被灭口的背后,究竟掩盖了什么? 事件的开端,就处处透着诡异,列宁演讲结束走出工厂,枪声响起,按照后来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的演绎,刺客应该惊慌逃窜,可现实却截然不同。 根据档案记载,当人们高喊着“抓住她”冲出大门时,卡普兰就站在不远处的谢尔普霍夫大街上,异常冷静地靠着一棵树,她甚至先整理了一下鞋子,才眯起那双高度近视的眼睛,望向骚动的人群。 人们冲到她面前,一眼就认定了是她开的枪,一个几乎失明的人,如何能成为精准的刺客? 这是第一个疑点,卡普兰早年因参与恐怖活动入狱,视力严重受损,不过,调查人员根据现场照片分析,认为她开枪的位置离列宁非常近,甚至比旁边停着的汽车还近,这种距离下,“不可能打不中”。 疑点非但没有消除,反而牵出了更大的谜团,审讯记录里,出现了一个叫诺维科夫的同党,此人乔装成水兵,在列宁演讲时守在车间门口,名义上是维持秩序,实际上是为卡普兰掩护。 诺维科夫交代,他听到三到五声枪响后,看见卡普兰从门口走出,竟不慌不忙地从皮包里掏出香烟点燃,结果被一名红军战士认出并抓住,险些被愤怒的工人当场打死,这个临危不乱、事后抽烟的女人,到底是谁? 芬妮·卡普兰,1890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16岁时,她就投身革命,成了一名无政府主义者,代号“多拉”,还参与策划过暗杀,失败被捕后,她被判终生苦役,也正是在狱中,她几乎失明,思想也发生了改变。 1917年二月革命,卡普兰获释,可随后的十月革命,却让她彻底站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对立面。 在审讯中,卡普兰对刺杀行为供认不讳,理由很明确:她反对十月革命,认为列宁“出卖了革命”,让社会主义理想倒退了几十年,她说,这个想法是1918年2月在疗养时就产生的,但开枪的决定是她自己做的。 这番供词,却让审讯她的“契卡”人员十分头疼,他们真正想听的,是卡普兰承认自己是英国间谍,并供出一个庞大的幕后组织,这样一来,刺杀事件就能被定性为外国势力干涉,从而掀起一场更大规模的清洗。 所有追问,都随着1918年9月3日的一声引擎轰鸣而戛然而止,那天,克里姆林宫卫队长打开了卡普兰的牢门,她脸色苍白,戴着脚镣,被带了出去。 一辆卡车早已发动,它的轰鸣声不是为了转移犯人,而是为了掩盖即将到来的枪声,未经法庭审理,卡普兰就在克里姆林宫的一个角落里被处决,她的尸体被塞进一个铁桶,浇上汽油焚烧殆尽。 行动干净利落,不留痕迹,一个“秘密”似乎就此被永远埋葬,卡普兰被匆忙处决,恰恰说明她的供词不符合当局的需要。 如果她真是个孤立的刺客,审判并公之于众,不是更能彰显新政权的“正义”吗?而如果她背后有组织,为何不继续深挖,将整个网络连根拔起? 唯一的解释是,卡普兰知道的“秘密”,是一个当局既不愿承认,也无法利用的真相,这个真相,很可能指向布尔什维克内部的权力斗争。 处决卡普兰,再把她的形象塑造成一个简单的“反革命疯子”,刻进教科书和电影里,才是对苏维埃政权最有利的选择。 就这样,卡普兰带走的秘密,随着她化为灰烬,她究竟是那个坚定的个人反抗者,还是某个更大棋局里被牺牲掉的棋子?历史没有给出答案,因为给出答案的权力,从一开始就不在她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