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乌克兰女大学生不顾家人反对,跨越7000公里,远嫁给中国打工仔。
不料,婚后6年,战争爆发。
丈夫却说:“不用怕,我是中国人!”
乌克兰的一家木材厂里,19岁的卡佳第一次见到廖锐杰。
这个来自福建莆田的中国青年不会说乌克兰语,每天用翻译软件和工人交流,检查木材时格外仔细。
卡佳是当地大学生,母亲经营着这家工厂。
她发现廖锐杰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车间,有时还会在办公室看到他对着电脑学习乌克兰语单词。
两个年轻人的交流从工作开始,卡佳在办公室复习功课时,廖锐杰会悄悄放杯热茶在她桌上。
她则教他说“小心木刺”这样的实用短语。
卡佳的父亲得知女儿和中国打工仔交往后非常生气,老人担心女儿嫁到陌生的国度会吃苦,甚至威胁要赶走廖锐杰。
转折发生在一个冬夜。
卡佳突发高烧,当地诊所已经关门。
廖锐杰冒着大雪找遍附近几个村子,终于买到退烧药。
看着浑身雪花的中国小伙子,老人的态度软化了。
2016年两人结婚,廖锐杰用生涩的乌克兰语说:“我会照顾好你。”
婚后他们回到莆田,卡佳开始了异国生活。
刚到农村时闹了不少笑话。
她分不清韭菜和葱,把酱油当成可乐,第一次吃辣椒被呛得直流泪。
好在邻居们都很友善,手把手教她做菜。
廖锐杰一家对这个外国媳妇格外照顾。
公公婆婆专门学了几句乌克兰语,还买了奶酪和面包让她不至于太想家。
2019年夫妻俩回到乌克兰发展木材生意。
他们在基辅租了房子,两个孩子也慢慢长大。
生活本该继续平静下去。
2022年2月24日凌晨,第一声爆炸打破了宁静。
卡佳抱着孩子躲在卫生间,廖锐杰立即拨通中国驻乌使馆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中文时,卡佳看到丈夫眼眶红了。
使馆工作人员详细说明撤离方案,特别提醒要带好护照和结婚证。
准备撤离的过程充满不确定,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加油站排起长队。
廖锐杰把中国国旗贴纸贴在车窗上,收拾好简单行李。
前往撤离集合点的路上要经过多个检查站。
每次被拦下,廖锐杰都会举起护照大声说“China”。
大多数时候,士兵看到红色护照就会放行。
在基辅的撤离集合点,数百名中国公民聚集在一起。
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红色帽子作为标识。
卡佳记得有人塞给孩子一包糖果,包装上印着中文。
登上撤侨包机那一刻,机舱里响起掌声。
卡佳的大儿子问:“妈妈,我们要去哪里?”
她说:“回家,回中国的家。”
重返莆田后,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廖锐杰找到建筑公司的工作,卡佳则在家照顾孩子,偶尔帮婆婆包饺子。
她学会了做莆田卤面,还能用方言和菜市场大妈讨价还价。
两个混血宝宝在当地上学,大儿子的中文进步很快。
卡佳开始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日常,她拍婆婆教做菜的视频,记录孩子学中文的趣事,意外收获很多关注。
有网友问她想不想家,她回复说当然想,但现在莆田也是家。
视频里经常出现公公种的菜园,婆婆做的海鲜,还有丈夫下班回来的身影。
去年春节,卡佳父母通过视频参加了外孙的生日会。
老人特意穿上女儿寄去的唐装,用中文说“生日快乐”。
战争还在继续,但生活要向前看。
廖锐杰说,经历过生死才知道平凡日子的可贵。
卡佳则觉得,能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邻居阿姨常夸卡佳是个好媳妇,说她比很多本地姑娘还会过日子。
卡佳笑着用莆田话回应:“都是婆婆教得好。”
如今大儿子会背诵唐诗,小女儿则继承了妈妈的金发碧眼。
一家四口的合照里,两种文化自然融合,就像他们餐桌上的中西合璧。
卡佳偶尔会想起在乌克兰的亲人朋友,担心他们的安危。
但她更感激的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丈夫那句“别怕,我是中国人”给了全家人勇气。
这个跨越7000公里的小家庭,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相濡以沫。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爱情不分国界,而家的意义在于彼此守护。
感谢观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