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中国发起前所未有指控。印媒披露称,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首席部长佩玛·坎杜对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的大坝项目,发起前所未有指控:抹黑称该项目是“水炸弹”,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洪水泄流,构成生存威胁。 信源:环球网——继续炒作水问题?印官员:上游中国的建筑活动弄脏下游印度的水 远在天边的水流,怎么就成了邻国口中的“水炸弹”?最近,一场围绕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的舆论风波,正被刻意推向高潮。 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首席部长佩玛·坎杜,突然向媒体抛出惊人指控,声称中国在该江上游修建的巨型大坝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洪水”,是一个“生存威胁”。 他甚至给这个项目扣上了一顶“水炸弹”的帽子,直言中国“不值得信任”,没人知道中方下一步会做什么。经《印度时报》等媒体的大肆渲染,这番言论迅速发酵。 可是,这究竟是基于事实的合理担忧,还是一场别有用心的政治炒作? 这顶耸人听闻的帽子,扣在了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上。这条大河发源于中国,流经藏南后进入印度,在那里它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最终汇入孟加拉国。 中国规划中的这座水电站,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开发其蕴藏的巨大清洁能源,为国家的绿色转型提供动力。 根据规划,其装机容量预计将是三峡水电站的三倍,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 对此,中国的回应一向明确。外交部发言人早已公开表示,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开发,都经过了严谨的科学论证。 中方承诺,项目建设会充分考虑下游国家的利益,不会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造成损害。说白了,中国想做的是互利共赢的生意,而不是制造任何威胁。 有意思的是,在指责别人之前,印度或许忘了自己是怎么对待跨境河流的。 比如,在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紧张时,印度曾单方面威胁要暂停履行《印度河用水条约》,要把协议中分给巴基斯坦的河水截下自用。 这种将水资源当成武器的做法,早已给自己的国际信誉蒙上了阴影。 再看看恒河。印度在恒河流域修建了数百座水坝,给下游的孟加拉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麻烦:旱季时,下游土地因缺水而日益贫瘠;而到了雨季,上游集中泄洪又加剧了下游的洪水泛滥。 自己家里大兴土木,造成下游实实在在的困扰,却反手指责邻国合理开发,这套双重标准玩得实在娴熟。 反观中国,在全球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下,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全球水源危机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非洲,中国实施的“非洲水窖”项目,将中国干旱地区先进的集雨技术引入当地,通过屋顶和地面集水,有效缓解了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希望。 在苏丹,中国承建的尼罗河大坝项目,不仅提升了当地水资源利用率,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中非合作的典范。 澜湄流域,中国与湄公河国家携手,建立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分享水文数据,邀请下游专家参与评估,助力防洪抗旱与生态保护。 中国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更在理念上提供借鉴。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经验为全球水资源调配提供了范例,水权交易机制的创新也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思路。 中国以开放姿态,与世界水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水治理。 那么,印度这套“水炸弹”说辞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算盘? 很明显,这远不止是一个水利技术问题。把水利工程炒作成政治和安全牌,是一招精心计算的棋。 尤其是在涉及藏南地区主权的敏感背景下,制造摩擦不仅能转移印度国内的某些矛盾,还能借机在国际上强化自身对该地区的话语权。 而印度媒体在此次事件中,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关键角色。《印度时报》等媒体选择性地放大并传播这些指控,为紧张气氛火上浇油。 说到底,将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坝项目描绘成“水炸弹”,不过是一种缺乏事实依据的政治臆测。河流本该是连接各方的纽带,而不是地缘博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