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5年,西安老农挖地基,挖出青铜龙!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55岁的王德

1975年,西安老农挖地基,挖出青铜龙!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55岁的王德柱在西安南郊草场坡村自家地基动工。铁锹猛地触到坚硬物体,他以为是石头,弯腰拨开泥土,赫然发现一条超过两米长的青铜巨龙!这条龙呈青黑色,龙身盘旋,鳞片细致,连龙须都清晰可见。王德柱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工艺品,连忙招呼邻居张建国前来观看。两人合力将这沉重的金属制品(约三十多斤)抬回家中。村里上了年纪的长者看过之后,说是“镇宅之宝”,建议他们将它交给国家保管。

三天后,王德柱和张建国用简陋的板车,将这件珍贵的文物送到了西安市文物管理部门。文物专家一眼便认出它的价值——这可是件稀世珍宝!龙眼处的琉璃装饰完好无损,在唐代青铜器中实属罕见。经过仔细鉴定,专家确定这是唐代中期皇室祭祀用的器物,采用失蜡铸造工艺,技艺精湛绝伦。龙身上的纹饰与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瓦当龙纹高度相似,龙爪为四趾,完全符合唐代宫廷器物的特征。

王德柱因主动上交文物获得了50元奖励,这相当于他半年辛勤劳作的收入。他用这笔钱购买了盖房用的木材,剩下的则为即将出生的孙子置办了银锁。这件事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村里掀起了一股爱护文物的热潮。这尊青铜龙被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并成为镇馆之宝。起初,文物有些破损,专家们用传统的锡焊工艺历时八个月才修复完整。2002年,它被列入国家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以草场坡为中心方圆三公里范围内,后来陆续发现了十二处唐代遗址,并出土了三百多件文物。考古专家推测,这一区域可能是唐代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而这尊青铜龙的发现,为研究长安城郊的礼制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王德柱生前常说:“地下埋藏着先人的宝藏,我们既要好好保护,也要将这故事传承下去。”他的长孙王建军如今是村里的支书,村里还保留着当年运送青铜龙的那辆板车,并在老宅的地基处竖立了文物保护碑。

每年都有超过一百万游客前来参观这尊青铜龙,它的复制品还曾在日本、法国和美国等国家展出。博物馆已制作了它的1:1高精度数字模型,成为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内由群众发现并上交的重要文物超过3700件,其中级别较高的文物超过800件。王德柱的经历激励着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这种质朴的文物保护意识,是古都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2023年,西安市将草场坡唐代遗址纳入“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并计划兴建遗址展示中心。一个农民的偶然发现,最终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文物保护佳话,也让这件唐代瑰宝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