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去世,21岁的皇后张嫣从此寡居。一日,太监陈德润趁张嫣梳洗时溜进了她的寝殿:“娘娘无依无靠,不如与我结成对食?”见陈德润正拉扯她的衣裙,张嫣娇笑:“莫急。” 河南开封府有个姑娘叫张嫣,打小就透着不一样。 家里日子过得紧巴,爹妈没时间管束,她自个儿倒把弟弟妹妹照顾得妥妥当当。 扫院子、洗衣服、生火做饭,样样拿手,闲下来还捏着针线绣花,捧着史书认字。 街坊邻居瞧见都咂嘴:这闺女稳重得不像孩子。 谁也想不到,这双手不光能操持家务,还能撑起大明的体面。 天启元年,紫禁城里新皇帝朱由校刚登基,要挑皇后。 五千个水灵姑娘从各地送进宫,一道宫门八道坎,筛下来只剩张嫣。 为啥选她?宫里的老嬷嬷私下嘀咕:这姑娘站那儿像幅观音画,眉眼含着一汪秋水,偏生性子又刚硬,说话做事滴水不漏。 嫁进皇宫没几天,张嫣就看明白了。 丈夫朱由校是个怪人,龙袍加身不爱坐金銮殿,成天钻木匠房刨木头,宫里大小事丢给太监魏忠贤。 魏公公把持朝政,祸害忠臣,连边防大将都敢撤,闹得北边鞑子蠢蠢欲动。 张嫣心里急啊,逮着空就劝皇帝:“祖宗基业要紧,那些木头活儿少碰碰吧!” 这话戳了魏忠贤的肺管子。 他先是编排张嫣的父亲,说张家谋反。 好在朱由校再糊涂,这点事还拎得清,没上当。 魏公公狠劲上来更歹毒——听说皇后怀了龙种,他买通宫女假借按摩,硬生生把胎儿按没了。 宫里都知道这是谁下的黑手,可谁敢吭声?皇帝眼皮底下,皇后吃了哑巴亏,往后再也生不出孩子。 天启五年八月酷暑,朱由校在御花园划船寻欢,一个趔趄栽进水里。 捞上来就病倒了,咳嗽带血丝,太医摇头叹气。 眼看皇帝只剩半口气,魏忠贤又出馊主意,哄着皇帝吃仙丹。 那劳什子丸子灌下去,朱由校咳得更凶。 拖到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三岁的木匠皇帝咽了气。 紧要关头,魏忠贤挡在张嫣面前:“皇后娘娘别担心,皇上还有血脉在您肚里呢!” 这摆明是拦着不让立新君。 张嫣冷笑一声直接掀翻老底:“龙嗣在哪?你们敢把戏演到这时候?”转头就劝皇帝:“信王朱由检就在宫外候着,快下遗诏!” 这话给风雨飘摇的大明朝续了盏灯,崇祯皇帝这才坐稳了龙椅。 树倒猢狲散,魏忠贤被收拾了,可宫里肮脏事没断根。 新上任的总管太监陈德润听说张艳艳后独守空房,动了歪心思。 那天张嫣刚起身梳洗,宫女端着铜盆出去换水,陈德润竟摸进内室扯住她衣袖涎着脸:“娘娘孤苦,不如跟奴才搭伙过日子?”张嫣眼神像淬了冰碴子,嘴上却温声软语:“莫急,出去说。”刚把人哄出门槛,她立马差人飞报崇祯:“太监敢秽乱宫闱!” 三天后,紫禁城西角门押出辆破驴车。 陈德润裹着件破棉袄,抖得像片风里的枯叶子,被押送南京孝陵种菜去了。 这年张嫣才二十八,紫禁城就像口大棺材,活人埋进去出不来。 她守着冷清宫殿,眼见大明江山一天天垮下去,粮荒、瘟疫、鞑子犯边,李自成的农民军都杀到长城根下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北京城一片鬼哭狼嚎。 李自成的兵冲进彰义门,宫里太监宫女疯了似的卷着金银细软逃命。 崇祯提剑冲进后宫,逼得周皇后上吊,亲闺女都砍倒在血泊里。 转头派人往张嫣的慈庆宫递话:“事到如今,请皇嫂全节!” 内监跪在地上等回音,屏风后头传来个静沉沉的声音:“知道了。” 再进去时,只看见张嫣悬在梁下,一身素衣晃荡着,脚下绣鞋整整齐齐。 四百年过去,这桩公案还没了。 河南开封张家老宅旧址前年修了新祠堂,门口立碑写着“懿安故里”,游客挤着拍照。 今年开春办明史研讨会的教授们争得脸红脖子粗:有人说她不过是个苦命女人,有人非说她是替崇祯帝守江山的大功臣。 信息来源: 1.《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 2.《明熹宗实录》卷九 3.开封市文物局《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工程公报》 4.中国明史学会《崇祯朝宫廷政治再探讨论文集》 5.《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明末五大艳后考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