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原来的轰六是仿制苏联的老机型,技术底子十分薄弱,但中国军工还是靠着"边改边学"的思路,把这款老爷机进行了升级改造。 轰六原型机图-16是五十年代的产品,中国引进时连设计图纸都不全。 涡喷-8发动机的国产化花了不少功夫,但关键实验数据缺失,导致后续改进像摸着石头过河。 比如早期轰六甲最大航程才五千多公里,载弹量三吨,跟美俄的战略轰炸机没法比。 发动机更是老大难,直到21世纪还在用俄罗斯的D30-KP2,后来涡扇-20虽然定型了,但推力还是赶不上人家。 正是这些技术限制,促使中国军工转变思路,从单纯追求技术突破转向体系化能力构建。 美国B-2一架24亿美元,中国升级轰六成本低得多。 七十架轰六K/N带着鹰击-12导弹,一次饱和打击能顶五架B-2的火力。 更关键的是,轰六升级过程中,配套武器和系统也进行升级。 长剑-10巡航导弹、空中加油技术这些,都是为未来轰-20打基础。 轰-6N加个受油管就能飞一万公里,已经算战略打击平台了,暂时顶替核三位一体里的空基部分。 这种务实的策略在国际上也有类似案例。 美国B-52的升级路子跟中国轰六特别像。 美国B-52,1955年首飞,现在换发动机改航电,计划用到2050年。 美军为什么不大改机体?这是因为成本太高,效费比不如买新机型。 B-52现在主要当"炸弹卡车",搞防区外打击,不需要突破隐身技术。 中国轰六也是这个思路,用现有平台逐步升级,既规避技术风险,又维持战略威慑。 说到底,中国升级轰六不是没办法,而是务实选择。 通过小步快跑,在发动机、导弹、加油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用低成本攒出全球最大轰炸机群。 这种"抄近道超车"的策略,既解决了眼前需求,又为下一代轰炸机争取了时间。 就像军事专家说的,轰六的传奇,在于它用半个世纪证明了中国军工"以量补质、体系先行"的智慧。 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