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乾隆下江南,住在苏州织造的普福家。吃饭时,乾隆指着桌子上的菜说:“这几样菜不错,叫厨子来。” 下人说:“厨子要给您上没刮鳞的鱼,随侍太监不同意,厨子就打了随侍太监。” 苏州织造普福的宅邸里,气氛庄重。这一年是乾隆第四次踏足江南,皇帝轻车简从来到苏州,落脚点选在了普福家。 宴席摆开,桌面菜品精致,乾隆的目光落在几碟小菜上,对味道相当满意,随即吩咐下去让做菜的厨子前来觐见。 侍从领命而去,很快却独自匆匆返回,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低声禀报,说后厨出了状况,那个厨子一时过不来。 起因是厨子执意要上一道没刮鱼鳞的鲫鱼给皇上品尝,随侍在旁的太监认为这不合规矩,立刻阻止。争执不下时,厨子一时情急,竟动手推搡了那位太监,此刻两人还在后面僵持不下。 这个消息让在场众人惊愕。 太监身份特殊,哪怕在宫中地位不高,出了宫门便代表着皇家威仪,寻常人等绝不敢轻易冒犯。 何况,给皇上吃不刮鳞的鱼,这本身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乾隆听完,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他尊位的轻慢,他当即下令,无论后厨情势如何,必须立刻把那个胆大包天的厨子带上来问话。 很快,一个中年厨子被侍卫带到厅前,他立刻诚惶诚恐地跪下。 乾隆沉声质问,为何要行如此悖逆之举。厨子战战兢兢地解释,说那道菜正是鲫鱼。 他认为,想要品尝鲫鱼最极致的新鲜味道,鱼鳞不仅不需要刮掉,反而应当保留。 正是由于那个太监执意阻止,才让烹饪的时机被耽误,使得鲜味流失。 争执中,他实在心疼这精心准备的食材被糟蹋,情急之下才失了分寸。 这番解释的核心,是厨子对食材和烹饪技艺近乎偏执的珍惜与坚持。 同为美食爱好者的乾隆,捕捉到了这一点弦外之音。 再看跪在眼前的厨子,眼神中有紧张,也有股子为食物据理力争的倔强。 这个瞬间,皇帝的愠怒消散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理解甚至欣赏。 这道没上桌的鲫鱼味道究竟如何虽未得尝,但他相信这个厨子绝不敢用差劲的东西糊弄自己,能为此与太监冲突,恰恰证明了他对美食的认真态度。 乾隆动了惜才之心,当场询问厨子是否愿意随他回皇宫效力。 厨子,名叫张东宫,对此提议欣然应允。自那刻起,他便成为乾隆南巡队伍中的一员,并最终抵达了紫禁城。 正如乾隆所洞察的那样,张东宫对烹饪技艺的痴迷远超常人,做事极为认真精细。在乾隆后续的南巡旅途中,用膳时第一道菜必然出自张东宫之手。 他的名字被清晰地记录在宫廷膳食档案《乾隆江南节次照常膳》内。 从正月十七日到正月二十八日这短短十二天里,“张东官”这个名字就出现了二十七次。 这意味着他几乎包办了乾隆这段时期每一顿餐食的核心料理。 不止如此,回到京城后,乾隆在圆明园或避暑山庄的日常膳食,也大多由张东官精心准备。 后来乾隆东巡盛京时,随行众多厨师中,仅有三人获得额外赏赐:其中两人分别得了两次和三次赏,唯独张东官一人独得五次厚赏。 张东宫凭借高超厨艺和乾隆的特殊青睐,在清代御膳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这份对烹饪极致的追求,并未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乾隆南巡与江南美食的渊源,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乾隆与厨子张东宫的故事,作为饮食文化与帝王轶事相交融的典范,在苏州、扬州等地不断被提及和研究。 据当地文化部门发布的资料显示,对于这段历史及相关传统烹饪技艺的挖掘工作近年来获得了新进展。 信息来源: 乾隆朝宫廷档案《乾隆江南节次照常膳》 扬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官网关于“淮扬菜历史沿革与乾隆南巡”的介绍文章 《扬州晚报》2023年关于“运河非遗文化节挖掘乾隆御膳故事”的新闻报道 苏州地方志办公室汇编的《苏州织造府与清帝南巡》史料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