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买通中国“内鬼”,走私大批宝贵稀土?中方这次动真格了。7月10日,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暗示,美西方找到了一条走私通道,可以经由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等第三国,大量向美国走私中国出口管制的稀土产品。 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稀土业果然有内鬼,美国披露详情,从中国绕道进口,多达3800吨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全球供应链的深处悄然上演。2024年底,中国正式对镓、锗、锑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意在捍卫国家安全与资源主权。 这些矿产是制造导弹、雷达乃至F-35战机不可或缺的“命门材料”,管制一出,美国的军工生产线似乎随时可能因“断粮”而蒙受巨额损失。 然而,谁也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美国进口数据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拐点。从几乎不产锑矿的泰国和墨西哥,竟涌入了远超过去三年总和的氧化锑。 这究竟是贸易奇迹,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乾坤大挪移”? 数据显示,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短短五个月,美国经由泰国和墨西哥转运的氧化锑就高达3834吨。 要知道,这两个国家在2023年甚至排不进中国锑出口国的前十名。这背后显然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而是一些企业“假离婚、真同居”的把戏。 他们表面上不再从中国直接进口,实际上却通过第三国“洗矿”,换个标签再运往美国。 航运记录揭开了这种操作的内幕:部分中国货物出关时,伪报成“铁艺品”或“锌材料”,到了第三国撕掉伪装,重新包装成“泰国制造”或“墨西哥特产”,再发往美国。 为了规避监管,他们甚至玩起了“蚂蚁搬家”,将货物拆分成800美元以下的免税小包裹。而这些矿产的最终去向,正是制造导弹和雷达的军工厂。 更有甚者,一家由中国广西企业控股的泰国子公司,半年内向美国运送了3366吨锑产品,同比暴增27倍。 而深圳海关近期查获的一起走私案,更是铁证如山:25吨伪装成瓷砖胶的钕铁硼,足以满足500架F-35战机的零部件生产。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印度的角色也耐人寻味。印度领导人在金砖峰会上不点名批评“有国家把矿产当武器”,但背地里,印度企业却是走私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有印度公司伪造30多份最终用途承诺书,谎称购买的120吨稀土磁铁用于民用电动车,结果中方通过追踪系统发现,这批稀土最终流入了美国军工企业,印企则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更让人警醒的是,在这场“绕行盛宴”中,部分中国企业为了短期利润,竟不惜充当“内鬼”,为这条灰色产业链搬砖运瓦。 面对日益猖獗的走私网络,中国海关建立的稀土全球追踪系统已成为“杀手锏”,能锁定转手五六次的最终用户,近期查获率飙升便是证明。 同时,商务部也向韩国三星等企业发出警告:转卖中国稀土给美国,等同于自绝于中国供应链。 还有,一直以来国家对于走私稀土的惩罚太过宽容,才导致这种行为屡禁不止,间谍行为频发 走私分子通过伪报品名、瞒报用途、夹藏等方式,将稀土非法运往境外,导致资源流失,冲击国内产业,破坏生态环境。 我国现行法律虽将走私稀土定性为“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罪”,但其威慑力仍显不足。走私稀土的利润极高,走私分子与境外势力勾结,形成完整走私链条,逃避监管。 稀土资源的战略价值极高,其流失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亚于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毒品走私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健康;稀土走私则削弱国家产业竞争力,影响长远发展。 稀土开采加工对环境破坏严重,走私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国际竞争中,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严厉打击走私行为,有助于我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保持优势地位。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对走私稀土的惩罚力度,甚至将其罪名等同于贩毒,以彰显其危害性和对打击力度的需求。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稀土走私,守护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国家长远发展。 这场猫鼠游戏的未来走向已然清晰。随着中国追踪技术和法律框架的完善,通过第三国转运的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对中国而言,除了外部打击,更需强化内部控制,对那些为蝇头小利而损害国家战略的“内应”企业,必须从政治高度看待并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