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

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着陈虹挤在不足6平米的地下室,每月靠40元艰难度日,没想到妻子一句话,让他狂赚1550万,从此人生开挂。 第一次遇到陈虹时,余华已经结婚,可他还是默默将陈虹视为“红颜知己”,并对陈虹一见钟情。 余华的妻子性格木讷,结婚多年,却事无巨细,是典型的“家庭主妇”,为了家庭,彻底丧失了自我。 余华急匆匆回到浙江老家时,妻子正在家中打扫卫生,不大的房间,原本该是阴暗潮湿,却被妻子打扫的一尘不染,所有的东西都摆放的整整齐齐。 “你回来了?怎么没有提前说一声,我去做饭……” 妻子连忙放下手中的扫把,就要穿上围裙去做饭,却被余华一把拦住了去路:“先别做饭了,有个事情想和你说。” 余华的表情严肃,平日里,他是一个十分乐观开朗的人,本身又带有一些幽默细胞,可那天,余华的表情很不对劲儿,似乎藏着什么心事儿。 一副严肃的模样与之前几乎判若两人,妻子若有所思,似乎是女人的第六感,她心中猜到了什么,况且他们二人的婚姻早就因为分歧,到了最后一步,只维持着表面的平和。 果不其然,余华张口便提出了离婚,原因是二人之间不太合适。 其实,从一开始,余华和妻子潘银春的结合便注定了结局的不美满,二人对生活的追求在本质上根本不同。 余华作为一个作家,期待写出更好的作品,相较于生活的满足,他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足。 妻子潘银春呢,只想要一个稳定的家,与余华结婚之后,潘银春的生活充斥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有时候,余华主动与潘银春聊天,关于文学,或者是民国时期出彩的文人墨客,可潘银春张口就是家中的米快吃完了,该买一些了;明天是要吃炸酱面,还是大米饭…… 二人的聊天似乎总是驴唇不对马嘴,即便余华最初认识潘银春的时候,潘银春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可她似乎并未受到文化的“熏陶”。 当时余华也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潘银春欣赏余华的文采斐然,余华则看重潘银春的青春靓丽,在女追男隔成纱的情况下,二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并于1985年结婚,成为夫妻。 潘银春是一名合格的妻子,但对于余华而言,却不是一位灵魂伴侣。 婚后,小城的安稳,让潘银春很是喜欢,可余华骨子里却更加追求大城市和更加广阔的舞台。 对于北京这种大都市的生活,潘银春无法接受,最终二人因为不同的追求,以及生活中的分歧,婚姻到达了临界点。 潘银春主动提出待在浙江老家,余华则在1991年独自一人前往北京闯荡,二人正式开启了分居生活,婚姻变成了一纸协议,只差最后一步的分崩离析。 其实无论是余华,还是潘银春,都明白,二人之间的婚姻从分居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 陈虹和余华相识于1991年,当时余华前往北京鲁迅文学院,恰逢,气质出众,长相漂亮的陈虹也在,陈虹在人群中十分突出,余华第一眼就看到了陈虹。 那次相见,成为了缘分,两位有才华的人相互欣赏,不过陈虹不知道的是,那次见面,余华已经将其视为心中的“红颜知己”了,自那之后,二人便经常见面、聊天,关系愈发亲近。 陈虹有时候还会买一些蔬菜、肉,前往余华家中,为余华做饭,很多人都误以为二人是夫妻,殊不知,余华在浙江老家还有一位妻子,众人的猜测,让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暧昧。 当初余华执意前往北京的时候,二人之间的关系早就破裂,而且余华和陈虹相互爱慕,余华觉得既然不爱了,就应该放手,各自生活。 于是他从北京匆匆前往浙江老家,提出离婚,潘银春没有任何犹豫,就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自此,二人分道扬镳。 陈虹的出现,让余华如同脱缰的骏马一般,感到了来自灵魂的高度契合与文化碰撞。 余华与潘银春离婚半年,便与陈虹同居了,二人居住在不足6平米的小屋,每个月的花销只有40元,可二人谁也没有说一声苦。 恰逢当时余华正在创作《活着》,让陈虹给一些建议,谁料,陈虹看到之后,只说了五个字:“你不在里面。” 余华原本用的不是第一人称,陈虹的话给了余华启发,稍微一改动,变成第一人称,让人身临其境。 没想到,这一改动,却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后续给余华带来了1550万的收入,真正靠着《活着》活着。 再看余华与潘银春的婚姻,二人离婚的导火索,并非是陈虹的出现,而是追求不同,小城市的温馨,大城市的喧嚣,选择不同导致的感情破裂。 恰恰是陈虹的出现,让余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或许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信息来源:中国网资讯、作家出版社传记、《收获》杂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