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司机干的漂亮!”成都,一公交车上有乘客抱怨,怎么有汽油味,司机顿时警觉, 还好司机用“硬核疏散”踩住了安全刹车——当有人抱怨“大惊小怪”时,不妨想想:要是真爆了,谁来为迟到买单? 电动车冒出汽油味,本就是打破常识的危险信号。司机从“靠边停车排查”到“硬撑到站疏散”,每一步都卡着安全流程走。有人嫌他“耽误上班”,却没看到他扛着全车人命的重量——公交集团那句“宁可信其有”说透了本质: 公共交通的安全逻辑里,永远没有“差不多就行”。当规则写着“汽油禁带”,当十二字口诀强调“就地疏散”,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用一万次谨慎防一次万一! 那些抱怨的声音,像面镜子照出安全认知的鸿沟。比起指责司机“敏感”,更该反思:为何有人觉得易燃易爆品上车是“小事”?当我们在通勤路上追求“准时”时,是否忘了“活着到站”才是前提?如果是你坐在那辆车上,会支持司机的“驱赶”,还是跟着抱怨“多此一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