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被以色列突袭后,竟追着以色列战机的尾气,发射了11枚超高音速导弹,结果战机还没到家,导弹却先到了。 7月6日,以色列空军派出数十架F-35I隐形战机,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荷台达港和海上平台发动空袭,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空袭刚结束不到一小时,胡塞武装直接甩出11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直扑以色列南部! 胡塞啥时候这么牛了?根据公开资料,胡塞使用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6马赫,换算成每小时就是差不多19500公里,这速度相当于普通民航客机的20倍以上。 而以色列此次参与空袭的F-35I隐形战机,巡航速度大约只有5马赫左右,也就是每小时 6174公里,两者的速度差距超过3倍。 这种速度上的碾压,让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的时间大幅缩短。比如一枚射程2000公里的导弹,以16马赫的速度飞行,只需要不到8分钟就能抵达目标,而同样距离下,F-35I战机以5马赫的速度飞行,需要超过40分钟才能飞完同样的路程。 更关键的是,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轨迹和传统导弹完全不同,这种导弹采用“钱学森弹道”设计,通俗点说就是在大气层边缘像“打水漂”一样滑翔飞行,飞行高度通常在30到80公里之间,正好处于大多数反导系统的探测盲区。 但是以色列部署的“箭-3”和“萨德”反导系统,主要针对的是飞行高度在1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对于这种低空滑翔的目标,雷达探测距离会大幅缩短,留给拦截系统的反应时间可能只有几十秒。 以色列的F-35I虽然是先进的隐形战机,但它的作战半径只有约1200公里,从以色列本土起飞到也门执行空袭任务,需要多次空中加油,整个任务周期可能长达6到8小时。 而胡塞武装的导弹发射车可以隐藏在也门山区,采用机动部署方式,等以色列战机完成空袭返航时,导弹已经提前计算好拦截路线。比如2025年1月的一次袭击中,胡塞武装在以色列战机离开也门领空后,立即发射导弹,利用导弹的高速优势,在战机还没进入以色列领空前就命中了目标。 另外,导弹的制导技术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巴勒斯坦-2”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末端红外成像的复合制导方式,即使在电子干扰环境下也能保持高精度。 而以色列战机在返航时,为了规避导弹攻击,需要进行复杂的机动动作,这会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就像2024年12月21日的袭击中,以色列中部地区的防空警报响起后,战机不得不进行紧急规避,导致飞行速度下降到3马赫以下,结果被导弹提前命中。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就是导弹的能量优势。高超音速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不仅依靠燃料推进,还能利用高速飞行产生的动能。当导弹以16马赫的速度撞击目标时,产生的冲击力相当于同等重量TNT炸药的数倍。 这种动能杀伤效果,即使导弹战斗部装药不多,也能对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比如2025年1月5日胡塞武装袭击海法发电站时,导弹直接穿透了混凝土防护层,导致整个电站瘫痪,而以色列事后公布的拦截视频显示,部分拦截弹虽然击中了导弹,但未能完全摧毁其战斗部,最终仍造成了破坏。 高超音速导弹在实战中已经多次得到验证,2022年俄乌冲突,俄罗斯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乌克兰的地下弹药库,当时乌克兰的“爱国者”反导系统根本来不及反应。 同样,2024年伊朗试射的“海巴尔舍坎-2”导弹,也成功突破了以色列的“铁穹”系统。这些案例都表明,传统的防空体系在面对高超音速武器时,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 总的来看,胡塞武装的导弹之所以能比以色列战机先到达目标,是速度、轨迹、制导、战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军事技术上的不对称优势,正在改变现代战争的规则。随着高超音速武器的扩散,未来类似的场景可能会越来越常见,如何应对这种新型威胁,已经成为各国军方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