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封信,为什么陈毅能被授予元帅军衔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中国刚刚走出战火的阴影,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为了让军队制度化、正规化,中央决定实行军衔制度,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军衔制度不仅是让军人有了明确的等级体系,更是对战争年代将领们贡献的正式认可,在这份承载着荣誉与制度的名单中,十位元帅的名字备受关注,然而,在最终确定名单之前,一场围绕陈毅是否应评元帅的争议悄然展开,并牵动了整个决策层的神经。 当时的陈毅,已不再是手握兵权的将领,而是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外交、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政务工作,按照中央既定的原则,现已转入政府工作的领导干部一般不再授予军衔,这一原则的提出,最早来自刘少奇,他本人已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并主动表示不参与授衔,在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刘少奇坚持认为军衔应授予仍在军队系统中、有实际指挥职能的干部,他提出,陈毅虽然战功卓著,但既然已经转入政务系统,就不应再列入军衔序列,这个意见并非源于对陈毅的个人评价,而是出于对制度严肃性的维护,他担心,一旦破例,未来制度就容易被情感、资历等非制度性因素干扰。 但这件事并没有因为一次会议就尘埃落定,消息传到北戴河后,正在休养的周恩来得知此事十分着急,他虽然未能出席会议,但很快写了一封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信中,他详细列举了陈毅在三大历史阶段——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敌后战场上,陈毅重建新四军、稳定华中局势、指挥华东战场,功绩突出,周恩来指出,军衔制度虽然是现代军队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也要尊重历史脉络,陈毅不仅是将领,更是南方红军和新四军的象征,若因为现职身份而取消其元帅资格,不仅对个人不公,也会引发对整个新四军系统历史贡献的误读。 为了加强说服力,周恩来还拿苏联的例子作参考,当时苏联的布尔加宁,既是部长会议主席,同时也是苏军元帅,在他看来,授予陈毅军衔并不妨碍他从事政府工作,军衔不一定要与现职完全挂钩,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战争年代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导人,更何况,陈毅的军旅生涯并非短暂任职,而是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一路走来,跨越整个革命历程,周恩来的信并没有使用激烈的措辞,而是条理清晰、情理交融,他的意见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 与此同时,粟裕的名字也被频繁提及,他是刘少奇心中最适合进入元帅序列的人选之一,在战争年代,粟裕以实际战绩赢得了巨大声望,黄桥战役中,他以少胜多,一战成名;苏中反“扫荡”中,他率部三昼夜急行军180里,连续攻坚,打出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战例;解放战争时期,他制定并执行“东线突破”战略,成功提前渡江,切断国民党军队之间的联系,粟裕的军事才能在解放军中是公认的突出代表,1948年,中央军委甚至曾下令,将华东野战军的全部指挥权交由他担任,陈毅则被调往中原局工作,从这一点看,粟裕的战略地位早已超越了普通将领。 但粟裕本人却从未在授衔问题上表现出任何主动,他甚至在1945年主动要求担任副职,以方便与陈毅配合工作,在1955年授衔前夕,他也多次表示,自己作为大将已感荣幸,无需再争更高军衔,他始终将军队建设放在首位,从未将个人荣誉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粟裕的这种态度,也让中央对他的评价更加肯定。 最终的决定出炉,毛泽东在综合了各方意见后,拍板定案:陈毅列入元帅名单,粟裕授予大将军衔,并位列十大大将之首,这一安排既照顾了历史的完整性,也维系了制度的严肃性,陈毅虽已在政府任职,但其革命经历和历史地位不可忽视;粟裕虽未成为元帅,但其战功与风格赢得了军内外一致尊敬。 1955年9月23日,元帅名单正式公布,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十位将领名列其中,几天后,授衔仪式在北京举行,陈毅身着元帅军装走上领奖台,掌声雷动,而粟裕则安静地站在大将行列前列,神情淡然。 这场围绕军衔的风波,并未在高层内部留下裂痕,相反,它成为共和国早期制度建设中一次重要的磨合,陈毅在之后的岁月里,继续在外交战线上为国家奔波;粟裕则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和国防现代化筹划,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