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1年深秋,远在成都求学的郭沫若收到一封家书,这封信来自他的母亲,信中提到为他相中了一门亲事,在母亲的笔下,这位未来的儿媳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容貌端庄,出身也相当般配。   十九岁的郭沫若正处在新旧思想的碰撞期,他读过新式学堂,也翻阅过不少西方著作,内心向往自由恋爱,但在那个时代,新思潮尚未完全普及,传统婚姻依然占据主流,面对母亲的安排,他虽有迟疑,却也抱着一丝期待答应下来。   1912年正月,郭沫若回到四川乐山沙湾老家完婚,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新娘张琼华从花轿中走出时,他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她那双缠过的小脚,在受过新式教育的郭沫若眼中,缠足是封建陋习的象征,这让他心头涌起一股抗拒。   更让他失望的是,掀开红盖头后,眼前的新娘与母亲信中描述的"端庄俊俏"相去甚远,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原本就对包办婚姻持保留态度的郭沫若彻底心冷,他完成了表面的婚礼仪式,但内心已经筑起了一道高墙。   这场婚姻仅维持了短短五天,借着当地保安团与郭家保卫团发生冲突的由头,郭沫若以"护送"为名离开了沙湾,这一走,就是二十七年,他先去了成都继续求学,后来又远赴日本留学,将这段婚姻远远抛在身后。   张琼华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被这封家书推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她按照传统媳妇的标准,尽心照顾公婆,操持家务,默默收藏着郭沫若留下的每一封家书和文稿。   1914年,郭沫若在日本遇见了护士佐藤富子,这位受过良好教育的日本女子气质温婉,思想开放,很快就与郭沫若坠入爱河,郭沫若为她取名"安娜",两人开始了长达二十一年的同居生活,这段基于自由恋爱的感情,让郭沫若找到了理想中的婚姻模式。   在这期间,远在四川的张琼华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她的世界局限在郭家老宅的天井之间,日复一日做着一个传统媳妇该做的事,她不知道丈夫在异国他乡已经有了新的家庭,依然坚持给他写信,虽然很少收到回复。   时代的巨轮碾过,新旧思想的差异在这对法律上的夫妻之间划出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一封家书引发的婚姻,最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郭沫若不得不匆忙离开日本,他离开时连一句告别都没留给相守二十一年的安娜和五个孩子,只身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他在上海结识了年轻的记者于立群,开启了人生的第三段情缘。   而此时的张琼华,仍在郭家老宅中操持家务,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尽职的媳妇,将全部心思都放在照顾公婆上,每当镇上的大喇叭播放郭沫若的诗文时,她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计,静静聆听那个遥远的声音。   1939年,一场变故打破了这平静的生活,郭父病重,郭沫若不得不回到阔别二十七年的故乡,当他站在家门口时,看到的是一位满头银丝的中年妇女,这位默默无闻的原配妻子,用二十七年的坚守换来了一个深深的鞠躬。   这个躬身里,有愧疚,有感激,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郭沫若亲眼见证了张琼华是如何照料他的父母,如何将一个衰落的家族支撑下去,这让他内心翻涌起难以平息的波澜。   时代的洪流不会因个人的情感而停滞,郭父去世后,郭沫若再次离去,他带着于立群在重庆组建了新家庭,而张琼华则继续守着那座老宅,将郭沫若的书信、作品细心收藏。   1978年,在郭沫若追悼会前夕,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12年的新婚照,背面有一行褪色的小字:"琼华如晤,母言汝甚贤孝,开贞愧对,"这行字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一个男人最后的忏悔。   1980年,张琼华在乐山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她的一生,始终被那封家书所定义,她没有子女,但她用一生守护了郭家的香火和文脉,邻居们在她的坟前烧纸时感叹:"这老太太真是认死理,那些纸片早该换几斗米了,"   他们不会理解,对张琼华来说,那些发黄的信笺和手稿,是她与那个遥远世界唯一的联系,她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传统女性的使命,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这场始于家书的人生悲剧,最终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独特的注脚,它不仅仅是一个婚姻的故事,更是新旧时代碰撞的缩影,张琼华的一生,像是一盏在狂风中固守的油灯,倔强地照亮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郭沫若和张琼华,谁才是旧礼制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