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难怪柏林如此气急败坏,面对德国飞机挑衅,中方军舰一点都没惯着果断出手了。7月8日

难怪柏林如此气急败坏,面对德国飞机挑衅,中方军舰一点都没惯着果断出手了。7月8日,德国抗议中方军舰在红海用激光照射其侦察机。柏林方面抱怨:中方“未提前沟通”。然而德国媒体自己都承认,事件导火索正是这架德国军机主动危险靠近了中方护卫舰。 红海之上,一道激光划破长空。一场看似寻常的海上遭遇,谁知竟在短短两天内掀起轩然大波,让一个欧洲大国颜面扫地。 事件的主角,是德国与中国。德国急忙向全球“告状”,称自家军机在红海遭到中国军舰“不可接受”的激光袭击,甚至为此召见了中国大使,抗议中方行为“危及德方人员安全”。 然而,这番义正辞严的指控还没撑过48小时,真相的浪潮就把它拍得粉碎。 要看懂这出戏,得先看看舞台。红海与亚丁湾,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向来是各方力量的汇集之地。 也门胡塞武装兴起后,欧盟启动了“阿斯皮德斯行动”保护商船,德国也派员参与其中。 而与此同时,中国海军自2008年起便在此执行独立的护航任务,是这片海域资格最老的“保安”之一,还在吉布提拥有保障基地。 在这片高风险海域,激光作为非致命警告和驱离工具,早已是舰船的标准配置。虽然国际规则要求谨慎使用,避免伤害,但在实操中如何界定,向来争议不断。 此次冲突发生于2025年7月2日。德国方面称,一架隶属欧盟行动的德军侦察机在也门海岸附近,被一艘中国护卫舰“用激光瞄准”。 柏林对此反应激烈,指责中方“未提前联系”就采取行动,扰乱了德方任务。德国媒体也迅速跟进,把事情渲染成中国的“蓄意挑衅”。 可是,事实的另一面很快浮出水面。中国外交部直接点出,是德国侦察机“蓄意接近”或“危险靠近”在先,中国军舰才被迫采取必要的激光示警。 中方进一步反问:一架德国军机,不好好执行欧盟的护航任务,为何要故意绕到中国军舰附近打转?背后到底有何意图? 这番逻辑堪称奇观,好比一个人半夜持刀闯入邻居家,反过来指责主人在自卫前没有先礼貌地打个招呼。 而且德国此次所驾驶的这架飞机本身是民用型号改装,机尾只有一面小小的德国国旗,在低空快速逼近时,极易被误判为自杀式无人机或恐怖袭击。 回头看,这种“恶人先告状”的戏码,一些西方国家早已演得轻车熟路。 从加拿大军舰在东海挑衅后反咬一口,到澳大利亚军机闯入西沙领空被驱离后大声叫屈,再到美国侦察机常年抵近侦察,反批中国战机拦截“不专业”,模式如出一辙。 而就在这起激光事件前几天,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才刚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承诺德中关系“不针对第三方”,转头就在红海上演了这出戏。 同时,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市场已是许多德企的“生命线”。 德国约65.5%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尽管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69.1%略有下降,但中国在德国关键资源供应中的重要地位依然稳固。 除了稀土,德国在锂电池阳极材料、石墨等关键原材料方面,对中国依赖程度超过90%。这些资源对德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至关重要。 在制造业领域,德国对中国中间产品的依赖同样显著。纺织业、计算机电子设备和交通设备等行业,都离不开中国的中间产品供应。 德国企业约4.45%的出口增加值来自中国,中国成为德国出口增加值的第一大境外来源国。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使得德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然而,对于德国在红海上的行为,中国若想采取措施使其“不好过”,理论上可以利用其在稀土等关键资源供应上的优势,适度调整出口政策。 但德国已经在努力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因此中国应谨慎行事,避免过度反应。与此同时,中国应继续推动经济多元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的挑战,更有利于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