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的这段历史是对的。二战时,日本人在台征兵打中国,日本人以为只有几千人报名,但结果有40万人报名,最可悲的是,日本当初占领台湾时就杀了几十万台湾人,征服(打服)台湾后,到了二战,台湾人完全忘记了日本人杀戮自己的历史,反而踊跃报名做“侵华日军”,我们好好想想,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翻开史料,1895 年日本强占台湾时,台湾民众的武装反抗持续了多年。数十万同胞倒在日军的屠刀下,尤其是乙未战争。当时,台湾民主国的军民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单是正规军就有 14000 人战死,更别提那些自发参战的义勇军和无辜平民。 日军登陆后烧杀抢掠,从北部的澳底到南部的六堆地区,村村起火、户户哀鸣,整个宝岛沦为人间炼狱。例如在云林大屠杀中,日军四天内杀害近三万名台湾民众,烧毁 4925 户房屋。 可仅仅过了几十年,到了二战时期,台湾却出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1942 年日本在台湾推行 “志愿兵” 制度,原本预计只有几千人报名,结果竟有 42.6 万人提出申请,最终录取 502 人。 截至 1945 年,共有 207183 名台湾人被征为军属、军夫或军人,其中 30304 人阵亡,26 人战后被以战犯身份处死。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一,日本在台湾推行了长达 50 年的殖民统治,通过奴化教育试图磨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 从 1895 年起,日本强制台湾人学习日语,废除汉语文教学,禁止使用中国年号和农历,甚至要求台湾人更改日本姓名。 1940 年实施的《改姓名条例》,迫使许多家庭不得不放弃祖宗姓氏。例如,有的家庭采取 “女改男不改” 的方式软抵抗,但仍无法完全摆脱文化压迫。 其二,经济因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当时台湾普通民众的月工资约为 20 元,而加入日军的军属或军夫可获得 200 元以上的收入,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巨大的诱惑。 此外,日本殖民当局还承诺给予参军者更高的社会地位,宣称他们可以 “享受与日本人同等的待遇”。 其三,殖民统治下的社会压力也不容忽视。日本在台湾建立了严密的保甲制度,将台湾人纳入 “奉公班”“爱国妇人会” 等组织,强化对民众的控制。 不配合者可能面临罚款、失业甚至牢狱之灾。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部分台湾人选择通过参军来求得生存或改善处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群体的反应存在差异。台湾原住民被征为 “高砂义勇队”,派往南洋战场,死亡率高达 60%,幸存者战后也被日本和国民党政权忽视,甚至被合祀于靖国神社。而部分汉族民众则在皇民化运动中被洗脑,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支持者。 例如,1941 年,一名被收容于贵州镇远 “和平村” 的台籍日本兵林婉仲在觉悟后曾写信表示,自己是被 “日阀” 欺骗,“毫无意识地惨戮祖国的同胞”。 然而,并非所有台湾人都选择屈服。仍有许多人通过各种方式抵抗,如秘密开办汉文书房、保留中国习俗等。但在日本的残酷镇压下,这些抵抗力量难以形成规模。 战后,台湾籍日军的境遇同样悲惨。他们被日本政府抛弃,在台湾也得不到应有的安置。 26 名战犯被处决,147 人入狱,幸存者生活困苦,甚至无法领回存放在日本邮局的薪水。这一群体的遭遇,深刻反映了殖民统治的残酷性和战争的荒谬性。 这段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殖民统治的洗脑教育和经济压迫能够扭曲人性,而战争的残酷性往往让普通民众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我们应当铭记历史,警惕任何形式的文化侵略和战争狂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同时,这段历史也引发我们思考:在极端环境下,个人的选择究竟受到多大的外部压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评论列表